■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入城市。《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如此大批量迁移意味着强劲的生产力流转,由此浇铸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成就被公认为是影响20世纪全球经济的重大变迁之一。
然而,如同一块硬币的两面,城镇人口迅速增加的背面,就是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有专家发出了“乡土中国正在慢慢消失”的慨叹。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农村发展制约瓶颈凸显,“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三大问题最为突出,这也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着力点。
而要解决农村空心化,其首要核心就是要破解“人口空心化”之困。乡村要留人,先留心,而事业是拴心留人的根本,只有当农村广袤的土地上所生长勃发的机遇与财富具备了可与城市相抗衡的实力,才能停驻劳动力大踏步外流的脚步,把人才的根留住。
近年来,多地都在试水“栓心留人”行动,坚持产业兴村,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努力推动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成效显著。小朱湾的“三乡工程”实践就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美丽乡村建设现实样板:785亩土地流转夯基规模化休闲旅游,35家特色各异的民俗客栈、农家乐、文化书院等项目构建多样化资源融合,“五美”特色丰厚乡村文明底蕴……依托农村最不缺的土地资源,主打“生态牌”和“文化牌”,注入文化附加值,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得以大幅提升,土坷垃摇身一变成了金坷垃。这也足证:绿水青山才是乡村致富的最佳经济增长点,生态文明才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
没有什么比发展更能聚拢人心。发展并不是一竿子买卖,不是“先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亡羊补牢”,只有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要箍实农村“聚宝盆”不崩口,就必须大力发展更加清洁和优质的生产力。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而言,农村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也不是文艺作品中的炊烟与乡愁,它是家园,是沃土,是根基,是叶落归根的灵魂归宿。他们盼着它发展,也愿意为之用尽满膀子力气,更希望家乡的山山水水能永远青绿。唯有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把金矿挖了,让守土的人比离乡的人钱袋子更鼓,让村里比城里更干净更宜居,才能牢牢锁住“故土难离却不得不离”的人心。而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