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9月2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文明周刊 文明 小朱湾:“三乡工程”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得理也让人 生态文明才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 “清洁家庭”建设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民下乡 能人回乡 企业兴乡

小朱湾:“三乡工程”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强洪 文/摄

小朱湾,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湾,位于美丽的梁子湖畔,距市区1小时车程。这里,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失地村”和“空心村”,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近年来,该村依托薰衣草风情园项目,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对村民房屋进行传统设计改造,加大环境整治。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如今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和“十大荆楚最美乡村”。

小朱湾是一个只有32户人家、157位村民的小湾子。初到小朱湾,你的视觉就会感受到不小冲击:村湾邻水听风,触目皆绿,湖乡风光秀丽怡人,散发着鱼米之乡自然淳朴的风情。这里的农舍每一栋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样貌,“乡村风”与“设计感”并存,错落有致的掩映在绿树成荫的小村里,让乡村生活透着一种让城市人向往的“慢生活”格调。如今,这里环境美、产业兴、村民富,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范例。

实现产业兴旺 美丽蜕变成 “明星村”

2013年以前,小朱湾是个标准的传统村湾,村民种植水稻、大豆、莲藕等农作物,分散经营产出低,没什么效益,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土地大量抛荒。

农村发展,产业为要。2012年,江夏区五里界街鼓励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出来,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当年,引资5亿元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当代薰衣草风情园”在小朱湾的流转地上开建。次年五月,百余亩薰衣草竞相开放,形成紫色花海,吸引数以万计的游人观赏。自此,五里界小朱湾就盛名在外:不用去法国普罗旺斯、新疆伊犁,到武汉江夏就能看到薰衣草花海。

同时,五里界街道办请来了中国乡村建设院规划专家进行整体规划,确定以传统荆楚民居为特色,对小朱湾村民房屋进行全面改造。先后投入2000万元改造小朱湾道路和管网进行试点工程建设,还年投入万余元,确保小朱湾有专人保洁。

在村党支部的积极动员下,村干部王万里带头多方筹资近20万元,请人将自己的一栋二层楼房依照专家设计进行改造,当年年底改造完成。

2014年春,王万里就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农家乐。由于农家菜环保味美,小屋建筑古朴独特,他的农家乐格外引人注目。2015年,借助附近薰衣草风情园开园,每天成千上万游客涌来,王万里当年就净挣10多万元,初次投入的资金基本都回来了。

村干部带头的农家乐火了,其他村民也纷纷按照设计要求将自己房屋改造成黑瓦尖顶、飞檐翘角的传统民居。全湾32户的房子都已改造完毕,有几户还改造了两栋。如今,来到小朱湾,35栋古色古香的房子掩映在绿树丛中,绿树掩映青墙灰瓦,花儿点缀湾间小道,淳朴民风荡涤尘嚣,平整洁净的道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让周边市民流连忘返。

2016年,两位武汉“城里人”迷上了湾子里的农家庭院,一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在这里开了个国学书院,取名“新文化书院”,周末在书院办起了读书会,许多慕名而来的志趣相投的游人围院而坐诵读国学经典。另一位外企退休员工来这里办了家“壹家亲”客栈,除了自己外,闲余房间出租,每年净赚万余元。

尝到了流转土地搞休闲旅游的甜头,如今,小朱湾的785亩土地都已经流转,35家特色各异的民俗客栈、农家乐、文化书院等项目坐地小朱湾,为美丽乡村又添一抹新绿。

寻访“五美农家” 让乡村文明创建更上新台阶

饱含深意的石臼、米缸、家谱成农家传家宝,诚信创业的同时不忘照顾残疾亲戚……今年,武汉市妇联在江夏区五里界街小朱湾召开全市寻访“五美农家”活动现场推进会上,小朱湾几户农家的家风故事打动了与会者。

武汉市妇联开展的寻访“五美农家”活动自今年4月开展以来,小朱湾成为该市首批“五美农家”示范点。在前不久举行的现场推进会上,4个由村民投票选出、获评区级“五美农家”的家庭纷纷晒出传家宝、“家风菜”。曾明清、余念夫妇曾一起外出打工,2014年回家探亲时发现,村里的薰衣草园吸引了很多游客,于是回乡创业,开了农家乐。两口子将一道“家风菜”大米锅巴取名为“勤扒苦做”,还把父辈留下来的打糍粑工具石臼视为传家宝,曾明清说:“勤扒苦做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好家风,需要多人配合、分工协作的打糍粑,体现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精神,都值得我们传承。”

王正光、徐秀玲夫妇的传家宝是一口祖辈传下来的米缸,徐秀玲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米缸是家里最值钱的宝贝,后来家里添了很多新家具,唯独这口米缸没舍得丢。我们家四代人始终传承着米缸蕴含的家风,就一个字:俭。”2014年,徐秀玲在村里众人的帮助下开了农家乐,熬过了一段艰辛岁月,如今已成为老板的徐秀玲为回馈他人,加入了村里的“帮女郎”巾帼志愿服务队。

一副新风联、一面家训墙、一张幸福照、一道家风菜、一个传家宝,彰显出小朱湾“五美”特色,更是对小朱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 “三乡工程”的良好展示。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村里看到,当选的“五美农家”在自己的家门口,展示着家里的新风联、家训墙、幸福照、传家宝、家风菜,让“五美”融入生活,为全村村民树立了榜样,也让没有评上的家庭羡慕不已。

武汉“三乡工程”吸引了武汉诸多高校教授到小朱湾租用农房,全村用“新乡贤”带动言行美:创立文化书院、工作室和摄影基地,每逢周末举办亲子游学、国学讲演等活动。“新乡贤”为小朱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家风、乡风和民风,让群众在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自觉地提升文化素养,规范自己的言行。

小朱湾依托农家乐、乡村民宿, 鼓励村民自我创业,通过租赁经营空闲农房,增加了农户收入,吸纳当地农户务工就业,带动村民年均增收8000余元,最高年收入超过70万元。村民们都说,以前村外打工生活难,如今开农家乐收入大增。村民们说,“农家乐”也创造出了生活美。

巾帼力量展示奉献之美

“人不可能一个人生活,我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帮助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村妇联主席夏洁一见到记者,就忍不住向记者介绍起村“帮女郎”巾帼志愿服务队:“我们将组织队员们跟扶贫工作组一起帮贫困人口脱贫,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内涵。”

组建于2013年12月的“帮女郎”巾帼志愿服务队,在时任村妇联主席的夏洁的提议下,7名好姐妹组织起一个村女子志愿服务队,并推选夏洁担任队长,不定期上门为有需要的村民服务。从此,“村里哪儿有需要,我们就去哪儿”成为队员的服务宗旨,每当村湾路面需要清洁、空巢老人需要照料、贫困户家里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看到服务队员的身影,成为活跃在村湾里的“帮女郎”。 如今,这支女子志愿服务队里还添了另一番风采,40多人队伍里也出现了不少男子汉的身影。今年4月8日, “帮女郎”巾帼志愿服务队成为该市首批被授旗的10支巾帼志愿服务队之一。

如今,闲暇时间,村里喝酒打牌、搬弄是非的少了,读书看报、娱乐健身的多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这些细微的变化源于武汉市实施的“以乡风、家风、民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小朱湾作为全国文明村镇,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风”行动为抓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助推乡村振兴,让群众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