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西卡
我自认为是个学习型妈妈,有了女儿小D后一直在学习,一开始学习喂养、日常护理、常见疾病等知识时,觉得还好,毕竟大部分都是“科学”,可以直接告诉我“应该”和“不应该”怎么做。女儿1岁半后,我把学习重点转移到了早期启蒙、性格培养、规则建立时,突然发现这是个“无底洞”。
有一段时间,每次遇到小D的问题时,我光在脑海里“搜索”就要花好多时间,还经常出现“卡壳”现象,没能及时应对,错过了最佳干预的机会。然后就会感到深深的沮丧和焦虑。
是的,我们现在不缺育儿信息,女儿1岁半前,我看了50多本育儿书,订阅了十几个公号,facebook上几乎每一小时就会有一篇关于育儿的推送,当我发现自己的“育儿工具箱”越来越多、自己反而越来越焦虑和迷茫时,我意识到需要对自己的育儿知识“断舍离”。不再过多关注我对女儿做什么,而是开始关注我对女儿意味着什么。
让自己做个好的沟通者
之前每次小D犯错了,我总会在脑海里想,这是什么行为,我需要采取怎样的管教措施?我是先进行共情教育,还是先让她承担相应的后果?这自然让我慌乱,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在育儿方面有一个原则,即任何管教工具都是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有效的沟通者。所以,关键是我们要清晰地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错的,而且更要告诉她为什么错。而在这个过程中,小D的任何情绪反抗,我都先用母亲的本能去接纳她、安抚她,最终实现了我们母女的有效沟通。
多关注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孩子
女儿1岁后有段时间,我每天都自带纠错放大镜看她:她慢热,对陌生人和环境总是“怯场”;她很倔强,自己想好的事情就要想方设法做到;她“小气”,对自己的玩具总是不撒手……
那时,我看她,总是关注小D哪里“不好”,然后想尽办法纠错和改变她。但有一天,当我试图再次让她配合我时,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坚持”。那一刻我突然停下来了。是啊,她慢热谨慎,但她善于观察、思考、有主见;她“小气”,但她明白自己的界限,也尊重他人的界限。
也就是那一刻,我意识到了,我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改造她,而是理解她;弄明白我的女儿是谁?她的性格脾气是怎样的?想通这一点,我发现,每天和她较劲的事情少了一大半。
所有的教育始于我们认可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
少安排活动 多日常陪伴
我关注小D的认知启蒙,围绕孩子发展的五个方面,即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发展、社交能力、认知发展,我日日琢磨今天安排什么。
每天我都像个项目经理那样制定计划,但孩子不实施我的计划。于是,我很沮丧!
后来我问自己,我的女儿才1岁半,我还将陪伴她那么久那么久,我们有的是时间,我在着什么急呢?只有感受到爱和安全感的孩子,他们才愿意学,而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取决于父母陪伴时的情绪,稳定的、有爱的、发自内心享受其中的情绪是最重要的。
想明白这点,我轻松了很多。今天不搭积木要出去玩,可以,那就在户外进行大运动,抑或进行一些观察小游戏吧;原本计划的要读绘本,你要玩搭火车,没问题,那就好好进行一次搭建能力的培养吧,当中还能穿插一些想象力游戏。
神奇的是,当我放弃启蒙计划,小D学到的反而更多,因为那些是她主动提议的,她感兴趣的。更因为,在那些活动中,我没了追求目的的执念,有的只是以孩子为主导的顺其自然和轻推一把。
育儿知识中的“断舍离”
如果你发现自己因为学了越来越多的育儿知识而开始焦虑了,那你就要提醒自己:是该进行“断舍离”了。
当年你觉得受益的知识,如今并不意味着你还继续受益,如果无法从中获得养分,那就坚决地“断”;当你发现自己每天纠结的都是一个一个点时,那就要果断地“舍”,舍弃那些过度追求细节的育儿工具;离开对任何育儿工具的执念,回复到育儿的本质,我们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比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重要得多。
当然,我还在学习育儿知识,但和以前相比,有一个巨大的转变,那就是,我的学习不是为了执行这些知识,不是为了要对小D做什么。我的学习是让我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让那些影响过我的学习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我的三观等等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去影响小D。
成功的育儿并不复杂,因为它不该是完美执行那些仔细计划过的管理工具或者模式化的育儿方法。成功的育儿起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关注于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者为微信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育儿专家,著有《和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