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子
据报道,新生上大学,家长送不送,是不少准大学生十分关心甚至发愁的问题。浙江绍兴一名被云南某大学录取的新生,由于在家里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面对远离父母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到校仅一周就主动退学回家了。有评论认为,对青少年经常性地进行一些“磨难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让新生独自到新学校报到,脱离父母的照顾独立生活,是一次很好的“磨难教育”。
当看到大学生独立报到成了“磨难教育”,心中五味杂陈。先是想起自己当年的独立报到,那可是一点也没感到磨难,反而是美好的“成功”记忆。之所以感到“成功”是因为当年考上大学固然可傲娇可喜悦,但从未出过远门,最远的、独自坐站站都停的慢速火车出门经历,是从家所在地到一位家长的上班地,票价是0.1元,因为数字极简,所以,至今记得。到了之后,马上又坐回来了,因为无事,纯粹是为了坐火车好玩。
考上大学之后,自然要去遥远大学的北方所在地报到。其实,我们的小城也有大学,但它与我考上的大学不是一个量级。在我们一般的想法中:考上那所大学,不大像是上大学。还有一个原因是:好女儿和好男儿一样志在四方,一直梦想“仗剑走天涯”的我,怎么可能就在家门口上大学?!当然是要走得越远越好。虽然,那时,许巍的这首“仗剑走天涯”的歌还没诞生,但意思差不多。
考上了大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怎么达到那所大学像是一道考题。好在这道题并非多难,我一下就找到了答案:高考完,我到一个学习美术的初中同学家去玩。初中毕业之后,我们就分道扬镳到了不同的学校,她爱好、学习上了美术,我还与大多数同学一样走着考文化课的路途。学习美术的她人脉广泛,当听说我考上了某某大学之后,告诉我她认识的某某某也考上了那所大学。于是,我坐着公交车找到了某某某,就有了一起去上大学的同伴。更奇妙的是,某某某又认识两个比我们高一级的那所大学的校友。于是,尚未出发前,我们就有了4个校友,一行好不“浩荡”。有了那两位高一级校友的提示关照帮助,我的独立报到之旅堪称一路坦途,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路风景,还有社会经验。
现在看到大学生独立报到也是“磨难教育”的说法,我有点不能同意:好端端的“仗剑走天涯”的机会怎么成了“磨难”?是可忧孰不可忧?持这种说法的评论当然也是好心,如其所言: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由于家长包办得太多,导致他们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也正因为如此,很多高校每年开学前都要发出倡议,要求新生独立自主来校报到上学,其目的就是让这些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孩子经受一点磨难,以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遗憾的是,该倡议并没有得到所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就连一些新生本人也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学无可厚非,实在是有负学校的一片苦心。
其实,很多高校每年开学前发出倡议,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由于独立报到变成了父或母的两人或父与母的三人报到,更有甚者变成了爷爷奶奶等更大“亲友团”的多人或众人式报到,场地容量、接待能力有限的学校陷入了人潮汹涌、应接不暇的窘境。近年来,不时看到每到报到季,不少大学纷纷把体育场馆等改成临时接待站以供家长们休憩住宿的报道,其举动不可谓不暖心,但也未尝没有几分无奈。因为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力主力推孩子的自立自理教育,另一方面却是,大学新生明明大多已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了,家长们却还如此难以放手,非要“送君送到大学里”。
有言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孩子的长大与成熟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送到了大学也难以相送一生,人生的路终究需要孩子自己走。既然如此,早放手还更可能占得先机,让孩子早一点认识到独立面对人生、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早一点做好面对人生、社会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如此说来,大学生独立报到又怎能算是“磨难教育”呢?“磨”在哪里?“难”在哪里呢?按说,现在的长途交通状况与此前相较大有改观,关于长途出行的知识、信息也比以前更加唾手可得。作为互联网信息时代熏染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大学新生们完全有能力搞定自己的“独自报到”之旅,如果他们有这样的意愿,他们的家人应该予以支持。否则,那个本可以“仗剑走天涯”的风光少年,从此变得越来越没有走天涯的好奇、豪气与能力了,这该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