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随着“全面两孩”时代的到来,如何建一座让儿童能自由探索、玩得开心,并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同时也让家长们放心的城市,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议题。
近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会在成都举办,由中国儿童中心与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城市让儿童更幸福”主题画展和“城市·儿童·幸福”主题儿童论坛同期举行。
今天的孩子,将是明天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儿童。早在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就共同发起了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行动倡议,并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的响应。
听孩子的话 保障儿童权利
据联合国统计,2018年,城市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55%,预计到2050年,将有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世界城市人口将增长约25亿。而根据我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预测,未来20年,我国在城市地区居住的人口将达到80%左右。这意味着更多的儿童将在城市环境中出生和成长。
对于儿童与城市关系,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表示:“儿童是城市的主人,但他们因为其身心发育的特点,常常处于弱势的地位,没有机会参与决策。然而,这并不代表儿童是可以被忽视的,相反,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小主人实现其地位和权利。”
在“城市·儿童·幸福”主题儿童论坛上,来自北京、南京、成都等地的儿童代表通过探访成都的历史变迁、社区规划服务、特殊儿童保护等机构,了解成都的儿童友好型城市推动情况。结合自己熟悉城市的环境状况和查阅国际上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现状,孩子们自信地向成年人们宣告:“不听小孩言,吃亏在未来”,并以朗诵、组歌、短剧、脱口秀等形式,描述着“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模样:拥有完备的公共设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能尊重、满足儿童,包括残疾和患病儿童的需求……对推动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孩子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免受有害影响、虐待和剥削权,充分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权。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无疑是对儿童这些权利的回应和最大满足。如果一个城市能尊重儿童的权利,不断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这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因为,儿童的发展为这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世界上已经被认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都很好地保障了儿童的权利。在日本,“儿童友好型城市”中的公共场所设有“家庭友好型公共空间”,比如,婴儿休息室是商场、博物馆和几乎所有景点的标配;一些购物中心辟有婴儿喂食区,备有热水器和微波炉,可以给宝宝冲奶粉、加热孩子和父母的便当,有幼儿用餐区,桌椅也都是适合幼儿使用的,四周墙面上还布置了各种玩具;家庭卫生间设有成人马桶和洗手池、尿布台、儿童马桶和洗手台、婴儿椅,在尿布台和婴儿椅边上还有玩具。这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儿童,也给家庭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而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政府要求,四分之一的住房必须设计为家庭友好型住房——在低楼层、充足的自然光和“随时随地玩水玩沙”的基础上,住宅周围半英里内必须有学校、日托中心、杂货店、安全的步行街道,以及各式各样公共游客场所供学前班小朋友、小学生、青少年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交流。
关爱儿童 城市设计从细节入手
“城市让儿童更幸福”主题画展展出了北京、成都、广州、郑州、兰州、济南、南京、无锡、昆明、厦门等十城市儿童的优秀作品200余幅。其中,30幅被联合国人居署收藏。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画笔,以斑斓的色彩描绘出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城市,表达了对绿色、健康、安全、便捷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愿望。
城市是儿童成长的“襁褓”,儿童是城市未来的主体,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该有儿童的参与,体现儿童的视角。“儿童的特点是质朴、天真、感性,他们喜欢色彩,喜欢自然。如果城市在设计中有了儿童的视角,在建设中有了儿童的参与,那么这个城市就会更便利、平等,也更漂亮,色彩绚丽、生机勃勃,如童话一般。”丛中笑说。
在丛中笑看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一定要关注一些细微的“点”、安全的“线”,为孩子打造更多充满趣味的游乐空间,城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应体现出对儿童的关怀,比如,银行的柜台是不是太高,小朋友可不可以自己去存取款、海洋公园的鱼类名称下面有没有拼音等……“儿童的需求最为精细,因此,要以儿童的需要为指针来建设城市,不可能粗放。这就倒逼我们在城市的建设中精雕细刻。”
据了解,在世界上许多“儿童友好型城市”,包括机场、火车站、购物中心、博物馆、游乐场、街道等各个公共角落,都能体现出儿童的视角,以及对儿童的关爱。
据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介绍,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内,就有一座使用环保材料建造的儿童乐园。其中有森林,有真实的树木小屋、林中秋千、滑梯、各种攀爬大型玩具,如同置身于真正的公园一样。荷兰航空为无人陪伴的儿童准备了“小孩子贵宾厅”,孩子们可以玩游戏、玩具,看电影、读书,满足5~11岁孩子们的需求。机场里还有婴儿休息厅,在90平方米的区域中设有7个环形“小屋”,可以分别用帘子围成一个私人区域;每个小房间有婴儿床和座椅,房间内有可调节的灯具,便于婴儿睡眠和游戏;此外还有免费的换洗区、婴儿浴室和微波炉,为父母们也提供了独立的阅读灯。这一切,不仅仅让孩子们体验了旅行的舒适、快乐、开阔了视野,也让一个个带孩子出行的家庭感受到了便利。
软性环境呵护孩子成长
硬件建设是“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基础,但其建设更要考虑到软性环境,比如是否友爱、平等、被呵护,它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在友爱、平等、被关心、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在自己成为城市建设者的时候,一定会将这样的理念体现出来,在细节上考虑到他人。
吴志强教授介绍,近年来,为了确保儿童出行和游戏安全,荷兰代尔夫特市启动了“确保儿童活动安全”系统工程,涵盖教育、卫生、家庭、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著名的是“儿童出行路径”,即“为那些独立出行的儿童修建的安全通廊”。沿着这些花园式的通廊,儿童可以步行或骑行安全地到达各个目的地,而且沿途景观优美,兼具可玩性与安全性,年幼的儿童也可以在没有父母和其他家人陪同下,在街区内自由活动,可以便捷地前往学校、游戏场、运动场。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上下学环境,英国伦敦在全市实行了“步行巴士”。即一群孩子在两个以上大人的护送下步行上下学,参与步行巴士的家长会自发组织起来轮流护送孩子们,一名大人充当司机走在前面带队,另一名则充当售票员跟在队伍后面。“步行巴士”有固定的线路, 也设有“巴士站”——沿途可以让孩子们加入步行巴士的地点和“接站时刻”。目前,这一做法使英国的很多家庭受益,已经开始在全国推广。同时,美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的“儿童友好型城市”也开始借鉴。
儿童对便捷、安全、生态、文化等的需要是最强的。按照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建设的城市,建成后会像个童话王国,不仅设施和服务能满足儿童的所有需求,也适合各种人群居住。
近年来,我国的深圳、长沙等一些城市开始试点进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城市参与其中。对此,丛中笑建议:
一是建立“儿童监理官”制度,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让带有儿童视角的“监理官”参与评估与验收。二是建立“儿童议事制度”,对于一些重大事项,特别是与儿童有关的事务,要组织专门的儿童议事会议,听取儿童代表的意见。三是公务员、教师等相关人员在培训阶段学习儿童权利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带有儿童权利的理念。
“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应该是一个花园、一个童话世界,一部活动的百科全书。在这里生活,孩子幸福、家长安心,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丛中笑说。
链接
“儿童友好型城市”中的孩子享有哪些权利
早在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起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行动倡议,倡议明确指出,在“儿童友好型城市”中,政府应当承诺赋予儿童以下权利:
儿童们有能力去影响这个城市有关于他们自己的决策;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城市;可以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健康和教育服务;有安全的饮水资源、周边有方便的医疗所;需要被保护,免受暴力对待和虐待,也不会被利用;可以自己一个人在街上安全出入;可以独自约见朋友玩耍;所在城市中有可以容纳植物和动物的绿色空间;生活在一个未被污染的环境;可以参与文化和社会活动;不管种族、宗教、收入、性别和身体状况,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接受城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