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评论员 莫兰
随着数码科技全面“攻陷”消费领域,“手机控”井喷的“全民全时在线时代”来临。在庞大的电子产品消费者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儿童。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达6.88亿,19岁以下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4.1%,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1800万。
家长认为电子产品可以开发智力、辅助学习;父母没时间哄孩子,让电子产品充当保姆,可以有效地让他们停止哭闹;4+2+1的家庭模式下,孩子的玩伴越来越少,普遍孤独无聊;出于攀比心理,看到别人家孩子有,也要给孩子买;家庭关系不和睦,孩子借游戏发泄情绪……种种主动或被动的原因让孩子们的眼睛被越来越多的电子屏幕覆盖,耳朵被越来越多的机器音效灌满,世界被智能早教机器人、学习机、ipad、电脑、手机等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充斥占据,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子娃娃”。
天性本该奔走跑跳、嬉戏玩闹、探索外界的孩子,却宅在家里度过“被电子产品吃掉的童年”,熟练地进行“人机交流”,切西瓜、找视频、玩游戏、看直播甚至打赏主播……因为“离开电脑,我真不知道该和谁玩”。而沉迷的代价就是近视眼、抽动症、孤独症高发,社交障碍严重,导致将来无法融入社会生活。无怪乎有人发出了“电子产品造就了孤僻一代”的感慨。
事实证明,无论电子产品有多少裨益,依靠只能提供碎片化、程式化、无情感陪伴的“电子保姆”都是一种“懒教”,因为什么都无法代替爱的陪伴。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经做过一项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从母亲身边夺走,独自关在一个小铁笼里,给它提供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柔软的绒布“妈妈”,另一个则是带着奶瓶的铁丝“妈妈”。结果小猴更愿意紧紧地抱住绒布“妈妈”,而只在饿的时候才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吃饱后又急忙回到绒布“妈妈”身边。
这个实验证明了“孩子爱母亲因为她们提供奶水”说法的谬误,也是对知名哺育专家约翰·沃森这个观点的有力反驳——“不要溺爱宝宝,不要在睡觉前亲吻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弯下腰握握他们的手,然后关灯离开。”
哈里·哈洛的后续实验进一步证明,童年没有和“监护人”正常相处,将会给小猴子带来终身无法治愈的精神创伤。他据此认为,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而业内人士发现,孩子们对智能早教机器人的热情在其激活一个月后便迅速变“冷”,也证明了尽管新鲜玩意儿能够一时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但毫无感情的陪伴最终会因为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而被摒弃。正如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译者夏丏尊在序言里所言:“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而爱这种温暖的情感,是冷冰冰的电子产品无法提供的,无论它有多智能。充满爱的有效陪伴,才是孩子们最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