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志飞
“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带回了葡萄及酿酒技术。‘葡萄美酒夜光杯’,唐朝时,我国的葡萄酒文化就辉煌灿烂,不过,那时的酒与现在的不太一样,那时的酒是……” 7月25日,宁夏贺兰山东麓的晨曦里,带领刚刚到达的参观团队,袁园开始了她的酒庄讲解之旅。
今年26岁的袁园是贺兰山东麓秉承“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国式葡萄酒庄的总经理。2015年,她从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后,因为喜欢家乡的气候,以及父亲当时正在做酒庄,她选择回到家乡。在她看来,运营葡萄酒产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可以看到未来收益、值得传承的产业。
袁园的祖辈、父辈从事的行业是开采砂石。这是一个有破坏性的粗犷型产业,砂石开采之后留下了巨大的坑洞和裸露地表。1999年,她的父辈“突然”将方向转向了种树、植防风林。2008年,当地政府提出了葡萄酒的产业路径之后,她的父辈开始了葡萄种植,并在原来的采砂坑上建设酒庄,酒庄主要的特色建材——那些大小不一的石块就取自该地。融入中式元素的秦砖汉瓦,承袭汉朝的建筑风格,设计成了现在的中国古典园林风。从2008年到2014年,共花6年建成。目前已经成为集葡萄园种植管理、精致酿造、产品研发、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酒庄。
以前荒凉无植被无人烟、只有风混着沙呼呼往脸上刮的地方现在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景观地带、特色酒庄,参观者在此品味,欣赏中国宁夏葡萄酒的滋味与魅力。据了解,酒庄先后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贺兰山东麓首批“列级酒庄”称号。
年轻的袁园独立管理酒庄,现在已能胜任工作,虽然此前也曾有过发展中的迷惘,也遇到过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挫折,但她坚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接受葡萄酒文化,而酒庄旅游业则能让人对中国的葡萄酒有更多认知、了解和喜爱。
与在外求学后又选择回到家乡的“少庄主”袁园相比,作为葡萄酒业中的“少壮派”,陈德启董事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好酒是种出来的!”这句话蕴含着他对宁夏这块土地作为葡萄种植地的无限欣赏,也说明了他转型投身葡萄酒产业的原因:这里降水适宜,温差大,水清洁,环境无污染。所以,当他在闽宁扶贫考察活动中,偶然发现了这块“金土地”后,以前做食品、地产业的他毫不犹豫地转型了。
因为以陈德启的经验,想要做好一件事,“不亲自干不行”。而他又是真的看好、喜欢这个产业。在贺兰山的阳光常年照耀之下,他的样貌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变成了一个农民”,但他一说起葡萄种植和宁夏葡萄酒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就情不自禁地喜笑颜开,各种数据如数家珍……西部仲夏的阳光分外强烈,他在辽阔的葡萄园里巡视、查看、讲解着,丝毫不觉得当时的暴晒。
作为一个来自福建东南沿海的商人,他说自己当年一下就被这片土地的独特吸引住了:这里的土质半土半沙,气候条件好,雨量小——这是好葡萄最喜欢的生长环境,而好葡萄又是好葡萄酒之源。他要让昔日的荒沙戈壁地变为绿洲,要让世界对中国的红酒刮目相看。他喜欢对听他讲解葡萄酒产业的人说:“不要崇洋媚外,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红酒。中国就有这么好的种植条件,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做最好的有机葡萄酒出来呢?”在他的酒庄陈列室里,那巨宽的一面墙上几排从左至右铺满了的中外文获奖证书证明了他所言不虚。
除了一个看似“葡萄老农”的自豪,陈德启还自豪于自己在治沙环保、扶助就业等方面所做的实事。他的企业在良性发展的同时,每年吸纳2500多名移民到基地打工就业,人均年收入1.2万元以上。酒庄先后被授予“国际绿色生态示范企业”“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林业生态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十多项荣誉。
与袁园的父辈相似,陈德启也是先种树后种葡萄。种树的成本是多少?有人问。他说:“种了500多万棵树,一棵树苗20元,你们自己算吧。”作为一个有头脑的商人,他先把这里的土壤样本同时拿去给几个不同的葡萄种植专家检测,结果一致得出的结论是:“这土质太适合种葡萄了!”困难当然也不是没有:当初整地搭帐篷住,他吃了一个月的泡面。现在,他觉得自己是企业的“总工”——总工程师。政府支持帮助他的企业做了很多工作,但销售最终还得靠产品的品质说话。农业是一个长期投资项目,他的企业目前产值不低,发展势头良好。有了好葡萄加上好的酿造技术,好酒自然就这么“种”出来了。他还计划在酒庄建一红酒博物馆,将各国各式风格的葡萄酒尽收馆里,让国人足不出国门,品遍世界红酒之精华。
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和酒庄是太阳下的绿色静谧风景,也是致富和生态改善的金桥。这里的葡萄产业每年为生态移民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近9亿元,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成为移民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粮食和蔬菜作物,单方水效益100元(粮食2元/方、蔬菜5元/方~30元/方);有36个酒庄建成旅游酒庄,年接待人数达40万人次以上,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在生态效益上,葡萄种植充分利用了荒地资源,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大幅度提高了产区森林覆盖率;葡萄园“浅沟种植”成为贺兰山东麓最大的洪水拦蓄工程,减少了水土流失,形态各异的酒庄及葡萄园成为贺兰山东麓靓丽的风景线和银川市的生态屏障。
种好葡萄,酿好葡萄酒,讲好宁夏的中国葡萄酒故事,传播从古至今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文化自信,相信年轻人对于红酒的接受能力代表了酒的发展方向,塞上宁夏的“紫色梦想”就在贺兰山东麓那一望无际的葡萄园里。它们是西部太阳下的绿色风景,也是扶贫路上的美丽景致。“来宁夏喝葡萄酒吧”,这是塞上江南向世界发出的又一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