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袁鹏
“听说镇上建巾帼扶贫车间,我第一个就跑来报了名,经过培训后,我已经上了一个多月的班,拿到了第一份工资,我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8月15日,在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六峰镇的腾达巾帼扶贫车间,在这里上班的女工郭亚波开心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郭亚波是六峰镇附近村里的村民,几年前因为一场事故,家里陷入困境。为了照顾公公和两个孩子,郭亚波只能在家里种点地,日子过得很艰难。今年来,甘谷县妇联主动作为、创新打造了“妇联组织引导、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贫困妇女积极参与”的巾帼示范扶贫车间,巾帼扶贫车间的建立不仅使像郭亚波这样的农村妇女不用外出就找到了一份顾家又能赚到钱的工作,这项工作同时成为甘谷县妇联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亮点。
“我是初中文化,之前也一直想做点什么,但是有想法、没办法,家里离不开人,家附近又找不到工作。现在好了,扶贫车间离我家只有十几分钟的路,上班很方便,使我有了一定的收入,真是解决了我的困难!”郭亚波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郭亚波所在的巾帼扶贫车间主要从事制衣、地毯加工。在巾帼扶贫车间,像郭亚波这样的女工还有很多,她们大都是处在上有老下有小,既要顾家又要养家的年纪,有些家庭还有特殊困难。因为客观原因的限制,这些普遍岁数还年轻的妇女只能留在家里守着几亩地过日子,巾帼扶贫车间的建立,既为农村妇女们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也为她们解决了家庭的实际困难。
甘谷县是甘肃省劳务输出大县,年输转劳务15万人次。针对农村广大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居多,容易引发一系列家庭矛盾的现实问题,甘谷县妇联结合本县有手工编织传统的优势,通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凝聚政府、市场、企业、妇女多方合力,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建立生产车间,通过开展妇女带薪培训,工厂化管理等方式,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技术娴熟、勤劳实干”的脱贫攻坚“娘子军”。
据了解,甘谷县在“巾帼扶贫车间”的建立中首先着眼于扶贫,优先选在贫困村、人口聚集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布局建设,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针对贫困妇女劳动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县妇联将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鼓励发展服装加工、草编绳编、鞋帽制作、手工木雕等“小、快、灵”的产业门类,做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短期见效、稳定脱贫、长期增收。另外,建立带动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带动企业适当让利于贫困妇女。
巾帼扶贫车间的建立还充分考虑到贫困妇女的实际困难需求,探索推广了“厂房式”“居家式”“跟进式”三类模式。如立足部分贫困妇女既无法外出务工又没有固定时间上班的实际,采取“企业+订单+贫困户”方式,在完成技能培训后,把生产原料发放到妇女手中,送订单到户,实行按件计薪,贫困户自由支配时间,在家中进行“居家式”生产加工。立足部分妇女到镇区陪读无固定收入的实际,主动跟进服务,将生产车间建在学校规模较大的镇区,采取“错时”工作制,让陪读的学生家长就近就业,边带孩子边挣钱。
在甘谷县大像山镇的雅路人巾帼扶贫车间,记者了解到这个巾帼扶贫车间有许多女工都是陪读妈妈,之前这些陪读妈妈都只能待在家里专职照顾孩子读书,有了巾帼扶贫车间,她们可以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
“我家距公司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公司考虑到我们要照顾孩子,特别调整了上下班的时间,可以和孩子上学同步,非常方便。”陪读妈妈张红芳告诉记者。
从事当地麻鞋加工的扶贫车间合作企业负责人郭娟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公司在各乡镇共有6个巾帼扶贫车间,今年来,在县妇联的组织动员下,各乡镇贫困妇女来巾帼扶贫车间要求培训报名的特别火爆,有一个乡给了100个培训名额,一下来了200多人报名,各乡镇纷纷要求妇联再多给一些培训名额。”
据了解,截至目前,甘谷县已建成运营巾帼扶贫示范车间43个,共带动了1955名妇女就业,其中贫困妇女1168人。县妇联还计划年内建成60家以上巾帼扶贫车间,带动3000名以上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每名妇女每月收入达到1600~2300元。
“我们以前的扶贫培训很被动,存在培训内容与企业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动员妇女参加也很被动,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巾帼扶贫车间,实现了培训与企业需求的直接对接,扶贫工作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巾帼扶贫车间也真正实现了贫困妇女照顾家庭、下地种田与上班挣钱‘三不耽误’,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巾帼脱贫方式。”甘谷县妇联主席杨晓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