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政府的“慰安妇”问题认识与日韩关系的困境》
作者:李成日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以来,在“慰安妇”问题上拒绝承担法律责任,试图否认有关史实。2015年12月,日本和韩国通过外长会谈就“慰安妇”问题达成协议,确认该问题得到“最终和不可逆的解决”。本文作者认为,虽然日本政府表面上取得了一场重大的“外交胜利”,但该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韩国新政府主张不能接受“日韩'慰安妇'问题协议”,使得韩日关系再次陷入困境。“慰安妇”问题将成为长期阻碍韩日历史问题和解的一枚“定时炸弹”。
来源:《东北亚学刊》2018年第3期
《<朝日新闻> “慰安妇误报事件”的个案分析》
作者:张源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一国的兴衰与实现国家利益密切相关。本文作者认为,二战时期,由于对“国家利益”的误判,日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家利益”一词几乎成为禁语,但随着国际环境及日本国内情势的变化,“国家利益”论再度兴起并日益突出。特别是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以强化“国家利益”为由不断加强对媒体的控制、监督,打击进步势力,为实现其政治目标扫清“障碍”。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2014年日本《朝日新闻》就错误报道“慰安妇”问题的道歉事件。而安倍之所以能够逆历史潮流大肆否认“慰安妇”问题,实现对《朝日新闻》的打压,主要是受国际环境变化、日本右倾化以及舆论保守化的影响。在日本政府和媒体报道日益严重的右倾化趋势下,日本若片面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必定会造成中日关系的紧张,对东亚地区安全造成影响,甚至重蹈二战的覆辙。
来源:《日本研究》2018年第1期
《基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分析职业流动与性别分层》
作者:王瑞祥
本研究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建立“教育一职业”的二元分析框架分析职业结构中性别分层的形成及职业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并讨论了布迪厄理论的局限及有关教育概念的分歧。研究认为,教育是理解职业结构及性别分层关系的重要中介变量;职业结构中性别分层的形成经过两个阶段:入学前传统文化的筛选机制和学校教育场域的再生产机制,前者给男性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后者通过教育机制对性别文化和职业阶级进行再生产,形成男性职业阶级整体高于女性的分层体系,最终导致女性职业流动的不平等。
来源:《文化学刊》 2018年第4期
《高考试卷的性差分辨力及其与录取性别比的关系》
作者:邵志芳 庞维国 段芮
高考科目和内容的设置,被认为是导致近年来高考录取中“男少女多”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采用2005、2008、2011和2014年全国高考数学、语文、英语试卷,对在校高中生进行实测,取得了各年份考试成绩的性别差异量,进而考察了各份试卷性差分辨力的稳定性,以及女生上线比例与参试者性别比和录取率的关系。结果显示:近些年高考试卷的性差分辨力不太稳定;高考成绩的性别差异确实存在,但总体差距不大;参试者性别比和录取率等因素的变化,是导致高考录取性别比变化的主要原因。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2期
《俗语语序中的性别歧视》
作者:顾琚
语言本应一视同仁地为全民服务,但对于两性,其态度却有失公允。汉语在造字、构词,成句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汉语俗语作为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性别语言研究提供大量语料。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法以收词较全的两本词典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常序俗语常见语义模型、异序俗语原因。
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