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韩亚聪 任然
从空中俯瞰雅江防护林,葱郁蜿蜒的植被犹如一条“绿色哈达”,披落在跨越160公里的雅鲁藏布江两岸。
七月夏末,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甲村34岁的藏族妇女普布卓嘎和父亲达瓦坚参、哥哥达瓦欧珠穿梭在这条“绿色哈达”中,3人忙碌的身影在正午的烈日下不时交错。
“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渐渐长高变壮,能够防风固土,我们心里有成就感,也更有干劲儿。”普布卓嘎边清理林中的枯枝边说。
不远处修剪树枝的父亲不善言辞,却始终面带微笑。这个有着30年护林经历的71岁藏族老人,曾目睹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漫漫黄沙,也经历了“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的生态之痛。
20世纪80年代,饱受风沙之苦的沿江群众,开始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以改善河谷生态环境。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达瓦坚参加入防沙治沙大军,见证且经历着这里30多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巨变。
“刚从事管护工作的时候也觉得枯燥、乏味。”江畔风沙大、护林工资少,曾让达瓦坚参怀疑自己的选择,但“这么好的林子好不容易建起来了,没人管护挺可惜的”的朴素想法,让他说服家人留了下来。
“后来经过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磨炼,渐渐爱上了森林管护这份工作,对防护林也有了情感。”情感之外,在总是满身泥泞的达瓦坚参手中,一株株树苗茁壮成长,他的管护范围从最初的五六亩扩大到1.5万多亩,苗木种类从最初的一两种增加到了八九种,而他也从一名护林的“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
在距山南市200多公里的错那县勒门巴族乡,有着另一番绿色。
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气候宜人……坐落在四周环山之中的勒门巴族乡颇有些江南味道。
乡里森木扎景区外,25岁的门巴族女青年拉宗在勒村、贤村联合经营的农家乐超市里笑对四方来客。她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这里做售货员每月有2500元收入。“我们这里森林好、环境好,全国各地的游客都喜欢来。”
然而多年前,这片“天然氧吧”也曾遭遇危机——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人肆意进山、乱砍滥伐、随意狩猎。为此,乡里专门成立了10人组成的联防队和有76人参加的护林队,为这片绿色保驾护航。
拉宗的丈夫就是护林队中的一员。同是护林员的25岁青年平措多吉参加巡山3年,每一次巡山都意味着与家人少则三五天、多则半月的分别。即使如此,额外的收入和保护家园的责任感,让他在险象环生的森林里也能找到满足。“现在生态越来越好,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即便苦点累点,我们心里也有说不完的高兴。”
在西藏,由生态变化带来的获得感,“覆盖率”越来越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走进人们心里。
占地2200亩的亿利山南沙漠经济扶贫示范园,坐落在扎囊县桑耶镇西北方向,向南可以远眺雅鲁藏布江。在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漠上,仅一年时间,便被数不清的树苗覆盖。
在《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 年)》文件中明确,沙化土地是治理重点,将防沙治沙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同时,逐步形成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乘着这股“东风”,2017年5月,有“全球治沙领导者”之称的亿利集团,带着“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库布其模式”进入山南。
总投资6.83亿元的亿利防沙治沙项目,包括特色经济林示范区、防沙治沙区、亿利苗圃基地、亿利新村等系列项目。
“我们目前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已带动615人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实现增收,累计增收400万元,人均增收6500元。”亿利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治理沙化土地7650亩,通过生态防护林和绿色产业林建设将逐年增加区域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覆盖率。“项目将在促进雅江荒漠生态系统修复、加强荒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防沙治沙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走进西藏、扎根西藏。
位于扎囊县阿扎乡章达村的藏草万亩苗圃基地内,暑期返乡的大学生曲吉卓玛正在和其他村民一道忙着种植藏草,“一到假期,我就会来这里打工,既挣了钱也积累了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宝贵经历。”曲吉卓玛说。在“为生态保护出力”和“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双重情感下,越来越多村民成为“两山”理论的践行者。
这个由内蒙古蒙草集团负责运营的项目,为山南防沙治沙注入了高科技基因。
来自内蒙古的基地负责人赵伟告诉记者,基地建立了“藏草生态大数据平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3S等技术手段,集成西藏地区“水土气、人草畜”等生态指标数据,不仅指导藏区生态的精准修复,还能给出适宜发展的产业发展建议。同时,将先科研后修复的模式复制到山南,通过在扎囊县建立藏草研究院,驯化藏地适生植物,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让“驯化一方乡土植物,修复一方生态”的理念落地生根。
“目前,已完成土地荒漠化治理8500亩,藏草研究院已经对当地的乡土植物、土壤、水质等基础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并将乡土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增强其抗逆性与适生性,为生态修复打下坚实的基础。”赵伟说。
在“雅江造林精神”的接力下,通过与科研部门探索治沙新模式,如今,雅江中游河谷贡嘎至桑日段建设了长160公里、均宽1800米、面积约45万亩的“绿色长城”,年沙尘天气从20世纪80年代的60余天降至目前的7天左右。
雅江防护林里,在达瓦坚参的指导下,巡查、灌溉、剪枝等一系列护林程序已被普布卓嘎和达瓦欧珠熟记于心,他们所在的800余人口的泽当镇甲村,也有越来越多村民加入护林队伍,“忙碌的时候,会有二三百人来到林子里参加劳动。”说着这些变化,达瓦坚参满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