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对我这个想步入西洋画艺术殿堂却找不到曲径通幽处的艺术爱好者的意义,就是击碎了那一道看不见的屏障,明白一幅画作之所以有价值,不在于画面有多么柔美,而在于画家有没有将其独一无二的思维用闪电一样的效果布局在画幅上。
■ 吴玫
与英文原版封面选择了霍奇金的名作《阿尔卑斯山的雪》不同,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中文简体字版《另眼看艺术》,选用了雷东的《独眼巨人》。作家的艺术评论,所涉艺术种类又只限于画作,选用名画家的名作做封面,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只是,抽象写意的《阿尔卑斯山的雪》,英文版的封面选择了很暖意的局部,让人一看颇觉亲近。限于尺幅,中文简体字版的封面只能选用《独眼巨人》的局部,总不见得选用巨人身下斑斓的大地?这样,我们看到的《另眼看艺术》,封面上像是外星人的一只眼睛,正盯着画面外的读者,蓦一照面,有些骇异。
不肯直接跳到以雷东为主角的《雷东:向上向上》,而是从《前言》开始一页一页往下细细咂摸。
真是一本值得读者细细咂摸的谈艺录,而中文简体版的编辑何以选择雷东的《独眼巨人》做封面,不必等到读完《雷东:向上,向上》就能明白。实在要寻找答案,朱利安·巴恩斯描述其在阿姆斯特丹观赏这幅作品时的场景,是最恰切的解读:“一群法国女人路过,轻松怡然又带着主人翁般的矜持,只有法国人才有足够的自信在美术馆里如此举动。第一个女人纡尊降贵地瞥了一眼那幅画,干脆地宣布,啊,好丑”。对,虽说是艺术评论集,朱利安·巴恩斯的视角却像我们在封面上看到的雷东笔下巨人的独眼,常有出人意料的角度。你看,他索性顺着法国女人差评的思路帮助读者理解雷东的作品:“我们沐浴在他后期的色彩中,但毫不关心它们想传达的是什么;而雷东的荣耀,那些‘黑彩画’,却好像是在世界共有的隐秘想象之异化产物,久久萦绕盘旋,挥之不去。”对不起,我当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没有读过《另眼看世界》,所以,得先跟你说说什么是雷东的“黑彩画”:他奇异的世界里充满了妄想和幻象,以及黑暗和怪诞的形象,比如,《独眼巨人》;又比如《客迈拉(幻想中的怪兽)》。其实,要直观地了解雷东的黑彩画,去读《雷东:向上向上》。文章里附上了雷东另一幅作品《爱读书的卡米耶·雷东夫人》,我将书页翻来覆去,看几眼雷东夫人再看几眼巨人和怪兽, 这篇文章乃至整本书对我这个想步入西洋画艺术殿堂却找不到曲径通幽处的艺术爱好者的意义,就是击碎了那一道看不见的屏障,明白一幅画作之所以有价值,不在于画面有多么柔美,而在于画家有没有将其独一无二的思维用闪电一样的效果布局在画幅上。你看《独眼巨人》,斯皮尔伯格在拍摄电影《ET外星人》时为外星人造型,有没有受到这幅画的启发?
使出浑身解数帮助读者学会读画,且是深层次地读懂,是《另眼看艺术》中每一篇文章的追求。又有哪一位艺术评论家不是奔着这个目标煮字炼句的?可一旦贵为评论家,总情不自禁地端着架子,以致很多艺术评论写得比画作本身还难以入门。朱利安·巴恩斯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第一职业是小说家?所以,不忌惮所写是八卦还是艺术评论,只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跟随他的文字追寻那些杰出的画作好在哪里。
《勃拉克:绘画家的心脏》,是这本书中这种写法的翘楚。
“他们是朋友、伙伴、并肩作战的战友,共同投身于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这种艺术形式在20世纪之初,算得上是最新、最具讽刺性的艺术形式”,读到这样的开头,谁能把持住自己不想知道“他们”中除了标题中的勃拉克,另一位是谁?
隔不了几行,我们就能见到那个人的名字,奥顿·弗里耶兹。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奥顿·弗里耶兹曾经是风骚一时的画家? “你无法不为奥顿·弗里耶兹感到遗憾……在此之后,他(奥顿·弗里耶兹)徘徊游移,尝试了各种画风,变得越来越空洞、浮夸、做作——成了一个大喊别忘了我的画家”,文章读到这里,我以为接下来朱利安·巴恩斯将大书特书勃拉克的艺术成就,但是,毕加索出场了。毕加索一登场,与勃拉克的相爱相杀由朱利安·巴恩斯写来好不八卦!说什么“他们是朋友、伙伴、并肩作战的战友”那句话还原了勃拉克与奥顿·弗里耶兹曾经的相扶相携,那是朱利安·巴恩斯在告诉我们,相较毕加索,勃拉克的心脏跳动得更强劲。
有些意外,是吗?就算从不关心西方绘画艺术,大概也不会不知道毕加索。可见,同为立体派的杰出代表,毕加索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勃拉克,朋友、伙伴、并肩作战的战友过于优秀对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奥顿·弗里耶兹在艺术节的流星之旅,勃拉克怎么会忘记?为了不让自己重蹈奥顿·弗里耶兹的覆辙,勃拉克应该紧随领潮流之先的毕加索吧?
但是,勃拉克却我行我素,成为少数几个成功抵制毕加索的画家,“我们也许会因为毕加索而感到震惊、敬畏,我们也许会被他的艺术折服、诱惑,就像许多人为他的个性所折服、诱惑一样。但是,爱他?困难。勃拉克是一个画家,也有他的个性,能让我们立即感到钦佩和尊敬,并且很快爱上他。”毕加索的艺术地位已经盖棺论定,朱利安·巴恩斯竟然敢“口出狂言”颠倒定局,底气在哪里?管它底气在哪里!读着朱利安·巴恩斯的《勃拉克:绘画家的心脏》,就是服气他的结论:“你也许会忍不住得出结论,随着两人艺术生涯的发展,毕加索让勃拉克相形见绌,就像勃拉克让弗里耶兹相形见绌那样,这可就错了。”为什么信服?因为,他就像是专业画家那般犀利地说着道理。
开篇文章《席里柯:化灾祸为艺术》,上一次阅读是在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101/2章世界史》里。再现惊心动魄的梅杜萨沉船事件,当然是作家的拿手好戏,可因为读过《101/2章世界史》,这一次再读到,觉得更好的,是他深谙画家的创作过程并用读者能够明白的文字描述出来:“他用的画刷,大小很出人意料,根据他的宏伟风格,蒙福尔推测席里柯用的是极大的画刷。但实际上,和其他画家相比,他用的画刷不大。小画刷,以及浓重、快干的颜料。”了解这些,对理解席里柯的旷世奇作《梅杜萨之筏》有什么意义?去读《另眼看艺术》!至于其对席里柯构思过程的理解,对席里柯的布局、调焦、裁剪、校正等等创作过程的条分缕析,让喜欢了很久却不懂得赏析西洋画的我,醍醐灌顶。
朱利安·巴恩斯的粉丝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懂行的古典音乐优质乐迷,却不知,他还是一个资深画迷。不要说什么那些专业画家比朱利安·巴恩斯更懂画,他们能像朱利安·巴恩斯这样用引人入胜的小说手法吸引读者吗?
说实话,《另眼看艺术》的最后4篇分别讲述奥登伯格、弗洛伊德、霍奇金3位画家的艺术特色以及翻模艺术化后的欣赏价值,我一时还难以消化,可是,朱利安·巴恩斯对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库尔贝、马奈、方丹-拉图尔、塞尚、德加、雷东、勃纳尔、维亚尔、瓦洛通、勃拉克、马格利特等画家作品的艺术鉴赏,在引人入胜之间道出了西洋画之所以迷人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