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7月18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时代女性 姜淑梅: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  打造最美的农业花园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现代农业领跑者魏灵玲:

打造最美的农业花园

“一个好的企业家首先应该是最好的产品经理,每天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上,才能当好董事长。”

“你要引导消费,就是在市场上找到你的客户,然后发现他的痛点,他要什么,然后是你能够给他提供什么,用你的专业经验去帮助他创造一些需求,创造一些市场上没有的产品。可以说,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是引领着客户和市场。”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宋利彩

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从事农业意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一个称职的农业科学家,也需带着一些土气,才更符合身份和人设。

然而,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环易达设施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灵玲,你很难将她和农业联系到一起:她衣着时尚、举止优雅、言语温柔可亲,常常发出清脆悦耳的笑声,既没有学者的高冷,更没有沾染一丝“土气”,就像记者在由她一手打造的国家农业科技展示园看到的,蔬菜在完全没有土壤的条件下生长,植物的生长环境可以由农业物联网系统一键调控整个温室的环境般,令人眼前一亮。

集研究员和企业家身份于一身,多年来,魏灵玲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20多个重大项目,在“智能植物工厂”“都市型设施园艺”“植物LED光环境控制”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创新与突破,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而且还积极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全国各地,甚至推广到美国、日本、荷兰等一些发达国家。今年2月,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问中国期间,专门参观了由她打造的中国农业科技展示园。3月,她被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能有今天的成绩,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有理想、有信念,每一天都在努力地付出。另外和家人朋友的支持分不开,他们的支持让我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战胜所有的困难和挑战。”魏灵玲日前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误打误撞爱上农业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魏灵玲原本与农业并不沾边,爱上农业纯属误打误撞。大学本科她学的是石油专业,毕业后在北京燕山石化从事环保工作,因为业绩出众,被单位外派参与德国一家驻京技术公司的环保课题研究。出入高档写字楼,与专家学者做同事,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职业前景一片灿烂。但一向努力的她深知自己的资历不够“硬”,于是报考了中国石油科学院研究生,希望继续深造,然而结果令她啼笑皆非:填报的院校没有录取,却阴差阳错进了中国农业科学院。

是否要放下眼前的一切去走一条陌生的路,魏灵玲很纠结,但读研毕竟是自己一直的梦想,最终她还是选择了深造。听说她要由工转农,朋友跟她开玩笑,说“就等着吃你研究的蔬菜啦”,没想到日后戏言成真。

最初,魏灵玲对农业并不感兴趣。第一次到又脏又臭的鸡场参观,让她非常失落,甚至考虑要不要退学。后来到北京顺义蝴蝶兰种植基地考察,她第一次心动了,“从没见过那么多漂亮的蝴蝶兰,原来农业也可以很美。” 她后来的公司英文名字叫“AgriGarden”,意思就是农业花园,天生爱美的她觉得,农业也应该很美。并且,一旦安下心来,魏灵玲发现,农业其实可以大有作为。

“那时跟导师做课题,经常看到农民来信,求助农业技术。”魏灵玲说,农科院人才济济,不愁技术成果,关键是如何使成果转化、落地、让百姓受益。“国家花这么多钱培养专家,不是让你把研究成果变成论文保存在电脑里。”从那时起,魏灵玲便有了“经商”的念头,一门心思想把学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

由于天赋具有敏感的商业意识,2002年研究生一毕业,魏灵玲就被派到了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刚刚成立的中环易达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助理。不久之后,由于非典爆发,魏灵玲临危受命,成为公司的掌门人。“那个时候压力还是挺大的,公司只是做了一个规划,想利用农科院的平台,做农业知识和技术服务,但具体还没有什么业务,就是想着怎么让公司活下去。”魏灵玲说。

因为非典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农科院温室的植物少有人打理,魏灵玲家离得近,时常过去照看,结果发现了一件趣事:一株黄瓜疯狂生长,爬满了整个温室,或许植物也是有潜能的,她想看看这株黄瓜到底能长多大,索性由着它分杈、开花、结瓜,最后竟然结了几百条瓜。这件事被当作“奇闻”登上了《北京晚报》,没想到机会也随之而来。

一天,山东寿光一行人拿着报纸找到农科院,到处打听“能让黄瓜长成树的人”。原来寿光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展示农业新技术,听说农科院培育出一种“疯狂黄瓜”,于是登门求教,但看到魏灵玲有点不相信:就一个小姑娘?

当时魏灵玲二十来岁,第一次做商业谈判还背着双肩包,穿着运动鞋,完全像个“学生妹”。“没经验,也不懂谈判套路。”对方想买她的“黄瓜变树”技术,问转让费多少,她心里没底,又不好让人看出自己是“商界小白”,于是反问:你说呢?对方试探着报价:20万元?魏灵玲暗喜:原来技术这么值钱!就这样,她意外获得了创业第一桶金。

做农业消费和市场的引导者

不久,魏灵玲又找到了另一突破口。她发现受农业补贴政策影响,很多投资者把资金投向温室建设,却因为不懂规划与管理最后基本都陷于瘫痪或亏损状态。

于是,魏灵玲把京郊一片占地2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作为团队的改造项目,将原本单一的蔬菜温室变成了一个集种植、休闲、餐饮、教育为一体的“温室公园”,内有“森林”、有“花园”,甚至还有南方的香蕉树。“公园”对外开放立刻引起轰动,项目大获成功,公司第一次有了逾百万元的业务收入。

从此,公司渐进佳境,魏灵玲也开始小有名气,很多人慕名而来,都知道“农科院有个小姑娘,特别懂技术转化这些事儿。”

但是,创业从没有平坦的路。虽然有客户上门,但因为不懂专业,通常只有朦胧的想象而没有明确的要求,反复强调的则是“希望有科技含量的、技术领先的、效益明显的、容易推广的……”等一些想法,至于什么项目、怎么做都是一头雾水。此时魏灵玲要像“大夫”一样为其把脉:建设开发区还是农业技术孵化基地?资金投入多少?谁来后期管理?……然后一步步推演。

“你要引导消费,就是在市场上找到你的客户,然后发现他的痛点,他要什么,然后是你能够给他提供什么,用你的专业经验去帮助他创造一些需求,创造一些市场上没有的产品。可以说,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是引领着客户和市场。”魏灵玲颇有几分自豪地说,这个过程是有困难,但也非常的有意思,所以,我们研发的产品不只是单纯的硬件和装备,而是由软件的服务和技术整合在一起的一个产品,为客户提供全链条的服务。

最让她得意的“大手笔”是2015年为中粮集团搭建的“中粮智慧农场”。中粮集团一直想打造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通链,先后在国外找了十几家专业公司设计,钱花了不少,项目也没落地。最后找到了魏灵玲的中环易达,没想到这个仅有百十余人的年轻团队居然以“神”的速度两周内就提交了设计图纸,四个月便将蓝图变为现实。该项目共计应用7项世界领先技术,11项国内领先技术以及9项中国农科院专利技术,是全球第一个高度集新能源、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智能化、物联网等技术的农业综合体。落成的智慧农场随之顺利运营,也让魏灵玲坐稳了“行业头领”这把交椅。

在科研和市场之间自由转换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魏灵玲的状态,那就是“忙”,名副其实的忙。

“但是我很享受这种感觉和状态。一个好的企业家首先应该是最好的产品经理,每天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上,才能当好董事长。”魏灵玲笑说,公司的战略是“双轮驱动”,其中一个轮子是研发,一个轮子是市场。只有从市场上找到需求,才能够根据我们的资源和基础的技术研究出来适合市场的产品,因为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两回事,基础技术必须通过市场的需求和一定的应用场景才能变成产品。另外一方面,只有产品足够好,才能够带来更大的市场。所以这两个轮子是缺一不可的。

一边做企业,一边做研究,魏灵玲在企业家和研究员两种身份间自由转换,游刃有余。这些年,在把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她进修了中欧国际商学院的EMBA课程,获得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她主导的多项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项。2017年,由她主导研发的“植物LED光系统研制及光环境调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这项成果使包括地下室在内的任一角落都可以成为植物的“主场”。中国从此跻身世界植物工业先进行列,魏灵玲也成了国内现代农业的领跑者。

“之所以能够一边做研发一边做成果转化‘两条腿’走路,主要得益于农科院这个特别好的平台,既有农业科技研究的‘国家队’,也有非常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和环境。”魏灵玲说,其次也得益于大的环境,国家出台了非常好的政策,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让我们这一代人有特别好的机会能够干成这件事。

对于公司的未来,魏灵玲非常乐观,“公司将借助于中国农科院这样一个‘国家队’的平台,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打造成现代农业领域最大的、开放式的技术体系平台,然后按照全产业链的模式,把行业引导到良性发展的方向上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