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长达一个半月的暑假正式拉开帷幕,孩子们放假了,却愁坏了不放假的家长。如何让孩子过一个既有意义,又能学到知识、又安全的暑假,成为每个家长烧脑的问题,而近年来火爆的游学貌似可以成为满足这些要求的选择之一。
游学的概念和出发点很美:学生通过参团,到国外学习相关课程、参观当地名校、入住当地学校或寄宿家庭、参观游览主要城市和著名景点,真正做到学和游的结合。
可目前市场上的游学真的可以做到“既游又学”吗?火爆的游学背后体现的是学生们的刚需还是家长们的虚荣?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游学字眼,家长该如何选择?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项目种类繁多
去年暑假,张女士给刚读完四年级的儿子报了一个美国两周的游学项目,因为孩子小,张女士也跟着一起去了。“是一个朋友推荐的教育机构搞的,我看行程安排得还不错:住在当地孩子的家里,和当地学生一起学习两周……就给儿子报名了,报名费3万多块钱。”张女士介绍说。
在两周的时间里,张女士的儿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的一所小学里学习,周末安排去游览景点。张女士说,儿子通过这次游学很受益,他了解到了美国开放的校园环境:上课很随意,前面是课桌椅,后面是沙发,可以看书、休息;有需要洗手、小便的,可以随时离开座位,没有拘束;做完作业就可以去操场踢球或是去下围棋等;当地的老师和同学非常热情,鼓励式教育让我儿子很兴奋。
张女士的这次选择,让儿子的首次游学收获不少,“之后我们又参加了其他国家的游学活动,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以后很有可能让儿子去国外上学。”张女士认真地说。
比起张女士,还有一些家长则对游学活动有些失望。
也是去年暑假,杨女士为上初中的孩子报了一个名为“美国名校交流考察”的14日游学营,总费用3.5万元,但游学回来后,孩子不太满意,“游”远大于“学”,全程几乎都是参观,“学”的部分只是到几所知名高校转一圈,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的校园文化;“游”的部分大都是走马观花,孩子回来后也没记住什么。“什么也没学到,费用还挺贵,与其这样,还不如就报一个纯玩的旅游团玩去呢。”杨女士抱怨道。
对于游学回来截然不同的反应,旅游业资深从业者韩雪说,这主要取决于游学项目质量的好坏。她介绍说,游学分为几种,一个是咱们的孩子插班到当地学校的相应班级,真正地体验异国学生的上课内容和氛围;一种是专项训练营,比如美国科比训练营、西班牙的皇马营,每个寒暑期固定开营,12天封闭训练。这两种效果都比较好。
“但因为游学主要集中在寒暑假,这也是国外很多国家的寒暑假,因此更多的一种情况是:对方学校并没有真实地在上课,而是单独为了几个旅游团组织几节公开课,然后参观一些名校校园,或是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比如歌剧表演课体验,户外的漂流、自行车、爬山体验等。”韩雪说,这样的游学活动基本是以游为主,以学为辅,注重体验,“对于孩子的收获,一般也就是开阔一些眼界,了解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如果以学为目的来衡量,会有些失望。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
火爆背后原因多重
近年来,我国游学市场持续火爆,有数字显示,2015年中国海外游学人数达50万人次,市场规模为120亿元,且近两年出游人数和市场规模都在以40%以上的速度增加。
而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战冬梅给出的数字显示:我国目前游学行业的渗透率仅为5.5%,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预计2020年我国游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未来4年年均增长率约为40%。
为何游学活动如此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说,首先,游学热现象是与国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方式转变有着密切关系的;其次,游学热是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的结果。而同时,熊丙奇也直言,经过多年热炒,游学现在似乎变为了“刚需”,甚至有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去游学,对不起孩子,也丢面子。“而当家长都有这样的心态时,游学自然越来越火爆。”
熊丙奇的观点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理。
刚进入暑期,佟女士女儿班里的微信群便“传来”了几位家长的邀请,“有几个家长对游学的态度非常热情,纷纷把自己认为质量高的游学团的链接发了进来,接着就有其他家长评价和响应,弄得好像如果不去,孩子这个暑期就缺点什么似的。”佟女士有些无奈,目前还在犹豫要不要孩子去,“如果不去,怎么和孩子交代呢?”“如果去了,真的像介绍的那么好吗?真的能学到什么吗?”
佟女士的纠结不无道理,对于目前的游学市场,熊丙奇一语中的:“与火爆对应的,必定是乱象。”
据记者梳理,目前举办游学活动的机构繁多,有旅行社、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专门的游学机构、留学中介公司、学生就读的学校等。体验海外名校的学习氛围、观光异国教育与文化特色,成为最大“卖点”。在费用上,韩雪表示,如果只是有参观名校这样不产生费用的活动,价格上会比一般的旅游团稍微贵些;如果涉及寄宿家庭、有上课行程的,产生的费用较多,价格上一般会贵30%左右。
战冬梅坦言,游学已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假期“必修课”。但遗憾的是,由于市场尚不十分规范,出现了游学机构质量良莠不齐、游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游学费用过高的现象,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只游不学”、学校与校外游学机构联合形成产业链的现象,既与游学的初衷相悖,也令家长们叫苦不迭。究其主要原因,战冬梅说,一是市场大,门槛比较低;二是信息不对称,多层次代理致使价格虚高;三是市场监管力度和手段不完善。
“试想,如果真按游学的要求安排内容,包括到学校上课、感受校园生活,哪有那么多外国学校会接待?”熊丙奇提示家长说,这必然会出现一种情况:很多游学“游而不学”,或只是到校园里“到此一游”。
应根据孩子需要谨慎选择
游学乱象何时休?专家们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据了解,目前我国游学尚未有相应的规范,有规可依的是“研学”。战冬梅介绍说,研学和游学的目的一致,都是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但区别在于,游学偏重于“兴趣”,其中多以语言类、特色类居多,多为社会上自发组成的游学团体或者游学机构组织的游学团。而研学更倾向于学校组织学生,根据学校自身需求,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项目,在旅行的过程中进行专题研究。
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多次出台文件规范研学,而对于游学市场,还处于缺乏监管的状态。战冬梅对此建议,相关部门应根据已出台的政策条文加强对游学的执行力度,根据游学市场具体情况完善相关细则,还需引导和鼓励切实有效可行的游学方式,“让游学真正发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
战冬梅提醒家长,在选择游学项目时,一方面要仔细甄别,比如要选择具有国际背景、在海外有直接办公室和工作团队的游学服务机构;选择内容丰富,设计合理,能够真实体验海外学习生活的游学项目等。另一方面,在签订游学合同前,家长应仔细审查合同中涉及学生一方的权利,特别是损害赔偿的权利、游学机构的义务和违约责任的条款。
最重要的是,战冬梅强调说:“家长和学生要端正对游学的认识,游学不能赶时髦,一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参加。”
熊丙奇更加强调家长和学生对于游学市场的影响,他表示,从孩子成长角度看,“海外游学”并非不可缺少,每个家庭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来规划孩子的学业发展。对于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孩子今后也想出国留学,那认真选择一个游学团,去留学目标国感受一下教育环境,对孩子的选择是有作用的。而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孩子也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不必非要去赶游学的时髦。
“假期中,到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让孩子去做社会公益,或者到国内高校参观校园,其收获并不就比出国游学少。家长不要陷入盲目从众的攀比焦虑中,学生健康的学业发展规划,不是看别人做什么,而是自己需要做什么。”熊丙奇提醒家长说。
“不盲目攀比,做出适合孩子的个性化假期生活规划。”这是熊丙奇对家长的建议,也是对破解社会上一些教育乱象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