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7月18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时代女性 姜淑梅: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  打造最美的农业花园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十岁学认字 七十四岁成为畅销书作家

姜淑梅: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

不用书桌写字 垫着沙发垫子

“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年轻人不怕起步晚,千万别偷懒,不下真功夫,学不来真本事。”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贾莹莹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闯关东落脚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二十多年的家属工。一生坎坷。60岁学认字,74岁出书。2013年她的首部著作《乱时候,穷时候》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她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篇都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在心里,出版之后好评如潮,赢得了无数“姜丝”,她也因此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采访的对象。

但是姜淑梅并没有止步于此,第一本书的出版犹如为她打开了一扇文学大门,她因此爱上,更准确地说是沉迷于写作。2014年8月,她出版了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入围“2014年中国好书”。2015年8月,出版第三部作品《长脖子女人》,获“2015年华文好书奖”,2016年6月,出版第四部作品《俺男人》。第五部作品即将在2019年元旦上市,第六部作品手稿也已经全部完成。

从一个文盲,到一名畅销书作家,姜淑梅用一个平民的视角书写了带有“泥土气息”的历史,既有厚重感又鲜活生动,并以每年一本书的惊人“产量”成为文学写作界的一个传奇,她因此被读者们亲切地称为“传奇奶奶”姜淑梅。

“俺的老师张爱玲”

“六十多岁的时候俺遇到一个好老师,老师比俺小三十岁。”姜淑梅口中好老师,就是她的女儿张爱玲。女儿张爱玲与著名作家张爱玲同名。“俺娘说,俺的名字是从地里捡来的,爹没啥文化,走到地里就突然想出这么个名字。”但巧合的是,女儿张爱玲也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黑龙江绥化学院的一名写作老师。

1996年,张爱玲在鲁迅文学院作家班读书,父母坐汽车回山东老家,途中发生车祸,父亲当场身亡。父亲去世后,母亲姜淑梅始终无法从悲伤和绝望中走出来,儿女想尽办法带她散心解闷,但是她嘴上不说,日渐消瘦的身体,让张爱玲觉得必须想个办法让母亲走出来。

女儿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母亲学认字,希望通过认字,占满她的空余时间,让她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为了让认字变得不那么枯燥,张爱玲起初让母亲看戏曲频道认字,后来姜淑梅又自创了编快板、顺口溜认字,为了不放弃身边每一个学认字的机会,孩子、街上的行人都成了她的老师,牌匾、广告、说明书都成了她认字的教材。几个月后,姜淑梅就可以读幼儿故事了。

随着认字认得多了,张爱玲又开始让母亲看书,《一千零一夜》、“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书。

2010年,张爱玲将母亲接到绥化与自己同住,在家的时候,姜淑梅总给她讲故事,并嘱咐她有时间把故事写下来。“这么好的故事,你咋不写呢?”“俺要是会写就好了。”“你咋给我讲的你就咋写!”

2012年的夏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和一叠用过的打印纸成为姜淑梅的第一批文具。在女儿的劝说下,她正式开始学习写字,并称女儿张爱玲为张老师。

“六十来认字,七十来写书”

其实这并不是姜淑梅第一次学写字。“60多岁的时候我就写了一阵,太难了,能认识几个字,能给孩子讲故事就够了。”但是自从萌生了写作的想法之后,她便在女儿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写起来。“一个70多岁的老人,无法很好地掌控拿笔的力度,每一笔下去都哆哆嗦嗦,像锯齿一样。”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近半个月的练习,姜淑梅终于可以达到张老师的“基本要求”了。

“字练好了,开始写作吧!”满肚子故事的姜淑梅却不知道如何下笔,从哪写起。“那你就从老家来到东北这段写起。”张老师指点道。

学生姜淑梅每写一个故事,张老师就把它放到自己的博客上,很多网友看后都纷纷点赞、留言。张爱玲的作家朋友还把她的文章推荐到《读库》,姜淑梅赚得了人生第一笔稿费3000元。那一晚,她彻夜未眠。

“从那以后,娘就来劲了!”姜淑梅用不惯书桌,就抱着空果箱,把果箱放在腿上就开写,每天凌晨是她状态最好的时候,不会写的字也能想起来。每天除了睡觉的4个小时,一直笔耕不辍。第一本书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写作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她就空下,等着张老师回来给她填空,她还将所有不认识的字都集纳到一个本子中,成为她的“字典”,没事儿就翻翻。如今,这本立下汗马功劳的“字典”已经泛黄,但是当年稚嫩的笔迹尚存。

“上货”是创作的源泉

《乱时候,穷时候》是姜淑梅的第一部作品,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和家里人三部分,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人和事。第二本书《苦菜花,甘蔗芽》主要描述了姜淑梅出生的百时屯的人、事、风俗、物件,构成了一个村庄的清明上河图。而她的第三部著作《长脖子女人》则是一部民间故事集,一部分是姜淑梅小时候听父母亲讲述的故事,另外一部分则是专程到黑龙江农村和老家上来的“货”。

“我娘爱说话,她跟什么人都能找到话题,广场、火车上、大街小巷,有时候是她自己去,有时候是我们一起。”张爱玲每一次陪同母亲到山东老家参加活动,都要住上十几天,她总会找一些上年纪的人,跟他们聊,让他们讲故事。

姜淑梅的第四部作品叫《俺男人》,讲述了山东老家和东北一些家庭的家族故事。

张爱玲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母亲本身就是一个记忆力好、爱讲故事的人,她自己就有很多“货”,但是还是有很多事情是沉睡着的,所以在写作中,她时常会通过一些事情来激活母亲的记忆,不断地去帮助她挖掘细节,直到写到第三本书的时候,母亲的记忆完全被激活了。

“我是一个不爱哭的人,但是写到挨饿那两年和俺男人的时候,我真的实在写不下去了。我不愿意再回想那段时间的事儿,难受。”一边写,当年那些尘封的往事又跃然纸上,触碰到了老人内心中最柔软和最痛的地方。“我写写停停,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才写完。”坚强的姜淑梅眉头紧锁。

“自从写完了我父亲的故事,俺娘的心结算真正解开了,写出来了,就代表着真正放下了。”张爱玲说。

如今的姜淑梅不仅玩儿写作,唱歌、弹琴、画画都是她的爱好,记者采访姜淑梅的时候她正在家为她的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画插图。据女儿张爱玲透露,姜淑梅还想把画画这个爱好玩儿大,将来没准能成个画家呢!她告诉记者,姜淑梅第五本书中,收纳了她的五十幅作品。

自从成了作家之后,姜淑梅可谓是“名利双收”,人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了。“娘做了一辈子家庭妇女和临时工,活得很善良也很卑微,但是现在她觉得自己有价值了,有存在感了。”作为女儿和老师,张爱玲打心眼儿里为母亲高兴。

“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年轻人不怕起步晚,千万别偷懒,不下真功夫,学不来真本事。”今年81岁的姜淑梅常说。在她看来,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