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宋利彩
□ 朱进军 莫江波
29年来始终坚守作业标准,实现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这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首席技师、娄底车务段冷水江东站调车长杨卫华参加铁路工作29年来创造的安全奇迹。
从板道员、连接员、调车长,一路行来,杨卫华一直坚守在苦脏累险的铁路调车作业一线,付出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不断刷新着自己创造的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纪录。
坚持勤学苦练成调车专家
杨卫华认为,如果没有对业务规章学习透彻、观速测距等实作技能的完全掌握,仅仅依靠体力输出,是做不好调车工作的。因此,1988年参加铁路工作开始,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调车理论知识。
杨卫华把《技规》《行规》《调规》等规章,每条规章都熟记于心,他的学习笔记达6万余字,同事们都称他是“活规章”“土专家”。
凭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杨卫华练就了“规章一口清、观距一眼准、连挂一把稳”的调车绝活。近年来,铁路技术装备不断变化、调车机车几易机型、规章制度多次修改。对此,杨卫华始终坚守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时间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规章,总是站在技术变革的最前沿。
坚守作业规章构建安全屏障
“和杨卫华搭伙干活很累,因为他始终按标准作业,从不简化程序。但和他一起干活也很安全,因为,绝对不会出事故。”娄底车务段调车员刘嘉义说道。
调车工作,就是为南来北往的货车进行解体和编组,调车作业简单的一钩活,至少需要执行6次呼唤应答、9道程序、18条固定用语。而29年来,无论白天黑夜、烈日暴雨,杨卫华始终坚守“执行标准一点不差,作业程序一个不少”的工作标准,从不漏项、从无差错,实现安全调车20多万钩、100多万辆,做到了钩钩按标准、辆辆无差错。
杨卫华有个习惯,每次上班提前20分钟到车站行车室,全面了解当班计划和站内股道运用、存车情况,做到任务装心里,安全记心中。作业开始前,他会仔细检查班组成员的备品携带情况,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等,每批调车计划作业完毕后,他都会进行复检,确保不留安全隐患。
2015年12月,冷水江东站的厂矿专用线进入集中到达高峰期,卸车作业通宵达旦。25日凌晨4点,一批调车作业结束后,他不顾疲劳,仔细复检巡查刚出厂的一组空车,发现其中一辆车弹簧有点紧,及时处置,消除了一起因专用铁路卸车人员疏忽,将1辆重车当成空车排出的事故隐患。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时也作为一名班组长,杨卫华深知调车是群体作业,必须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身边的职工共同进步,做到钩钩安全、班班安全、联防互控,才能筑起安全屏障,确保调车作业绝对安全。多年来,杨卫华从思想上帮,从业务上带,手把手带出了12名调车骨干,8人聘为工人技师,其所在大班11次被广州局集团公司评为标准化班组,是全段行车岗位培训的“黄埔军校”。
坚守心中大爱确保安全
“1988年,我参加铁路工作的第一天,我父亲就语重心长地要求: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班前充分休息,做到不饮酒、不疲劳上班、不迟到、不早退、不带情绪上岗,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谨记‘铁路是出不得事的,出了事会要人命’……”杨卫华说。
“杨卫华的自我约束力特别强,他和我们娱乐,到点就必须回家休息,保证第二天有充足的精神上班。工作29年来,他从没有迟到、早退过。”杨卫华的同事告诉记者。
调车是铁路内部公认的最辛苦最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工作之一。“每次他下班回来都筋疲力尽,所以我们家尽全力支持,家里的事情基本上不要他干,让他一心一意干好工作,确保安全。”杨卫华妻子杨娟华说道,“一次他看我在忙,想帮我晒衣服,可等我干完活了,才发现他还没晒一件衣服。一问才知道,他从没用过全自动洗衣机,不知道怎么开洗衣机盖子,又不好意思问我。”讲起往日“趣事”,他们相视一笑。
杨卫华女儿杨婕妤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爸爸,您下班回来,有时衣服甚至可以拧出水来,可您没有一句怨言,这些事我和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当我问您为什么这么辛苦时,您说,只有做好铁路安全工作,列车才会安全行驶,才能保得万家平安,辛苦一个人不要紧,要紧的是大家安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