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 康克 胡安平
三秦之地,华山脚下,驻守着一个老红军连——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三湾改编”中,毛主席亲自在这个连建立党支部,开创了军队“支部建在连上”先河,“军魂”由此发源,也成为“原生基因”,注入一代代“一连人”血脉。
时空流转,从战争年代“百战百胜”“英勇连”,到近年来全国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首届“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91年峥嵘岁月,红色基因在“一连人”的血脉相承中历久弥新,迸发新时代强军不竭能量。
支部建连铸军魂
“红一连”门前,“支部建连铸军魂”7个大字赫然醒目。
排长王雷是从一连提干的干部,他清晰记得新兵下连,初见这7个字时内心的无所谓:像这么老的连队,有点荣誉很正常。
聆听旅政委段杰辉讲述秋收起义后,毛主席从红军中遴选出一连,进行“支部建连”试点,并亲自发展党员、组织建立连党支部,由这个连发源的“军魂”,成为红军怎么打都不溃不散,反而越团结紧密、越战越勇的精神内核,之后,原本只打算“混个部队经历就回家”的王雷,心里埋下了“一定要做一连传人”的种子,成了“最能吃苦、最爱加班”的人。
“一连的门,不好入。”排长刘子健原属三连,被调任至全军闻名的标兵一连。他没想到,刚汇报完情况,连长周光魁就通知:来到“红一连”先要过传统关、理论关、军事关“三关”。作为首关,他两天后要在连史馆向大家讲述连史。
早就听说一连珍视传统、重视传承。刘子健不敢怠慢,他钻进连史馆,看照片、学历史,缠着解说员王晨一遍遍慢讲细说,刘子健以为只是例行的背记,结果,战斗故事让他血脉偾张、英雄人物令他自觉不足、厚重荣誉催他奋进……学连史那两天,他感觉收获颇多,到任第一个党日接受考核,满分过关。
连史解说员王晨说,“红一连”是个有魔力的地方。“其实,更有魔力的是‘支部建在连上、传统代代相传’的连魂”,连队指导员王玉光表示,每次党支部调整,新老班子都要在连队荣誉室进行郑重交接,讲“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渊源,讲各个时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讲连队铁心跟党走的辉煌历程;每逢新兵下连,上的第一堂课是到连队荣誉室感悟历史传统,学的第一首歌是《红一连连歌》,写的第一篇心得是“如何当好红一连传人”;每逢建军节、建党节和连队党支部诞生日,都要重温历史传统,组织全体党员“过三关”。
一连官兵都有这样的感受:“支部建在连上”发源出的红色基因,穿越历史,长成一连人最硬的骨头,不惧困难、无畏挑战、不知艰辛,越战越勇。
牢记初心使命
“七一”前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课堂上,5封特殊的入党申请书让坚强如钢的一连官兵潸然泪下。
“在我短暂的军旅生涯中,困难危险面前的党员骨干形象,总是感染激励着我,加入党组织是我生命最后也是最崇高的追求……”18年前,连队战士陈永龙因白血病住院,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第5次向连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他去世前3天,一连在病房专门为他举行了特殊的入党仪式。面对鲜红的党旗,陈永龙含泪庄严举起右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临走前最在意的就是这个心愿。”陈永龙家人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一连人坚定铁心向党、看齐追随的初心。
今年5月11日,连队早饭很特别:红米饭、南瓜汤。饭菜不可口,官兵却个个吃得津津有味,因为大家都懂这顿红军饭的意义。
1935年5月11日,毛主席到“红一连”。开饭时,炊事班长用在井冈山打土豪时缴获的红菜盘给毛主席端上一盘煮南瓜,毛主席嘱咐官兵:“你们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
从那以后,“红菜盘”就成了一连看得见的传家宝,而“紧紧围绕在支部团结下,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传家宝。
去年,军改中连长周光魁遭遇“阵痛”。原本千里相隔的妻子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工作,随周光魁来到驻地,考取了公务员,也安顿下来,可一纸命令,部队却要再次移防。
周光魁的难题同样摆在很多官兵面前:有的官兵家属刚刚找到工作、有的已在驻地买房、有的刚刚生了小孩……
“上面指哪儿我们就去哪儿。”移防前动员完,周光魁请了半天假,回家把妻子安顿好就出发了。
这样的离开在一连不止一次,连队先后经历21次调整改革、19次移防,一连官兵坚守“变的是番号,永远不变的是初心本色;变的是环境,坚决不变的是使命担当”,始终以铁的信仰坚定追随、铁的信念苦练打赢、铁的纪律立起样子、铁的担当扛起责任,闻令而动、听令而行。
铸造强军标兵
“14趟,冉川;12趟,孙振桓……”去年,旅首届“军魂杯”大比武踩绳比赛中,侦察营与“红一连”狭路相逢,刚做完287个双杠曲臂伸的一连战士孙振桓,眼看对手遥遥领先,便拼命坚持。
“15趟!”对手爬完15趟,支撑不住离场,孙振桓却还在坚持。终于,他也爬完了15趟,当时双手已经磨出血,身体不住打晃。
有人劝他,实在不行就下来吧!孙振桓在绳子上大喊:“我是‘红一连’的兵,不拿第一绝不放弃!”爬第17趟时,孙振桓手脚僵硬,掉了下来。这时,大家才发现,他爬过的绳索已被鲜血染红。
干啥都要当标兵,第一就是硬标准。这样的血性时刻,一直在一连上演。
去年4月,侦察兵大比武中,下士欧后恭抢先报了名。
知道他的腰伤还没好,战友好心劝他放弃,他反而不高兴了:“这点小伤算啥,咱‘红一连’的兵,啥时候怕过?”
武装越野一开始,欧后恭冲在了最前面,可刚过半程,速度就慢了下来。还剩一公里时,他一个趔趄差点跪倒在地,身体弯成弓。焦急的欧后恭看到旁边有一块又扁又长的石头,便捡起来夹在腰间,起身、直腰、冲刺。观赛官兵被他深深感动,雷鸣般的掌声一直伴他冲过终点。比赛结束,欧后恭已疼得直不起腰,腰间被硌出斑斑血迹。
标兵精神来自基因传承。革命战争年代,连队先后参加战役战斗300多次,荣获“百战百胜”荣誉称号。奋进新时代,“红一连”着眼使命任务变化,坚持每天一次国内外时事点评、每周1次周边军情分析、每月一堂形势战备教育,官兵的水壶每天都要更换一次新的水,备战打仗的弦越绷越紧。
“维和战场上,火箭筒要时刻保持‘一触即发’,打开保险,几秒钟就做好战斗准备。”那年维和归来,战士陈波的话引起连队警醒。
当时部队组织火箭筒射击,习惯于安排一名骨干,专为火箭筒射手当“安全保姆”,负责领弹、装弹到排除故障,射手只需瞄准击发。
“再这么练下去,考核成绩再好,上了战场也要吃大亏!”连长周光魁认为,宁要实战化的及格,也不要非实战化的优秀,当即决定,以后火箭筒射击,由射手独立完成。
如今,“红一连”积极转变迎考思维,对表维和战场、对照实战要求,对战备物资进行模块化存储、箱笼化装载,确保全员全装随时出动;对照新大纲要求,聚力攻关探索合成旅体制下作战运用,多能射击“6步法”等13种新训法打法在全旅推广。近5年来,连队参加团以上比武考核共夺得320个第一,年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