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朱莉 杨一帆
一个传习所,一个博物馆,风格完全不同。但它们的建成,与两位既平凡又出众的女性不断地推进有关,与她们的坚持,与她们的审美,甚至与她们的使命有关。
对于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和咖啡文化博物馆,虽是匆匆一面,我们不会只停留在观赏的趣味层面,而对于李金梅和杨琼,离开之后,我们依然能记起她们传递出的满满的生命能量。
李金梅和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
“这个盘回型的刺绣图样叫‘月亮花’,哈尼族在夜间的迁徙多亏了月亮照明引路,哈尼人因此创作出这个图案。”
“为什么要绣螃蟹眼睛?我们迁徙的时候,头人带着我们跑,螃蟹当时救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就把螃蟹的眼睛绣在衣服上、包包上、腿套上,传到现在。”
……
在哈尼族的古聚居地——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所长李金梅为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一一讲解。
这个传习所展示的哈尼族服饰和绣品,无论旧式的还是新的,各个年龄段的衣着颜色,均以黑色为主色调,但一点也不单调,细腻的自织黑色棉布上,镶嵌了哈尼妇女用七彩丝线穿针弄巧引出的绣品,还有闪闪发光的银泡,洁净高贵的银扣,若水透亮的银链,缤纷烂漫的彩绒花,及七色珠子相配衬,这样的哈尼族服饰处处渗透着一种张扬的美。
从小生活在哈尼族村寨的李金梅,喜爱哈尼族服饰的美,但她更想知道美的源头。从2000年开始,一到周末,李金梅就往景洪市和勐海县的哈尼族寨子跑,拜访哈尼族高龄老人,向擅长刺绣的哈尼族妇女讨教绣品上花纹图案的起源和传说,收集哈尼族的老式服装。
老人们告诉李金梅,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服饰,包含了服装、头饰、短百折褶裙、腿套、银制品、羽毛、贝类的配饰。哈尼族妇女,把祖先们迁徙时翻越高山和蹚过江河的英雄业绩,浓缩成图案刺绣在服装上。她不间断地收集了哈尼族老式服装及头饰2000余件,根据这些和57位刺绣老人的口述,李金梅痴痴地研习,找到了哈尼族32个图形背后的故事。
收获越多,责任越大。曾当过教师、乡妇联主席、副乡长、县计生委主任的李金梅,在尽力保留哈尼族传统服饰的那种“老”元素,同时又想注入“新”思想。她不仅去拜访、收集、保护、展示,还进行研习、创新、培训和传播。她自创的“篱笆花”图案,在哈尼族手工刺绣的韵味之上,又添了一抹时尚。她花了很多心力培养新人,在政府相关部门扶持协助下,她开办十期哈尼族服饰制作培训班,其中有2000名学员拿到了国家认可的刺绣初级合格证。她还曾8次带着自己的刺绣品和缝制的哈尼服装,到昆明参加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暨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会、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等。她带领学员一起完成各种刺绣产品1万多件,进入国内、国际市场。
李金梅向女儿传授刺绣技艺
2013年6月8日,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正式挂牌。传习所挂牌后,总是有人慕名而来,特别是春茶上市时节,来的人更多,还有不少外国游客,而且还要住上几日,穿戴上哈尼族服饰,跟李金梅学跳几段竹筒哈尼舞,她跳得可好了。
传习所的主体建筑是一种“干栏”式楼房,二层楼室住人,底室关畜禽、堆杂物。楼室用木板隔开,朝着太阳出来的那一侧是男性成员的居室,西侧则住女性,设一火塘供煮饭,男女有各自的楼梯。这幢还原了哈尼族第五代居所的传统民居,传递出的故事情节和叙事情境,可以让观者感受到20世纪70代末期哈尼族居住文化的灵魂。
进入二层男女居室的楼梯构造不同,男子的楼梯是“实”的,木板厚重结实,而女子的楼梯是“空”的,只是架着一层薄薄的木板。李金梅对此的解释和大多数民族过去男尊女卑的传统一模一样,就是“嫁出去的女子泼出去的水”,所以,何必浪费更多的木头呢。
跟着她走不同的楼梯,面对保留下来的男女不平等的印记,她没有回避,并希望后辈能够知道。她叙述姿态的诚恳与尊重,让人心生敬意。
2016年,李金梅荣获云南省档案馆颁发的“口述历史”荣誉证书。在传习所,她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讲解者,好到令人觉得难以替代。“这里是哈尼族的根。”她说。她讲哈尼族的历史、哈尼族传统女性的历史,如何劳作,如何就寝,特别是代表着哈尼族那种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信念和独特的审美。
傍晚,坐在传习所院里的小桌旁,喝着自制的古树熟普,与李金梅聊着,一切都那么古朴自然。浓浓的哈尼族文化元素是那么生动,你会起身去晃动一下挂在房檐上的牛铃、马铃、羊铃;展厅里传出的灯光,已不是那么明亮,但你的心底会忽然流淌出一种情意,想再看一眼哈绣之美。而离开之后,还会想念,哈尼绣品古朴典雅的图形与色彩,32种图形,记住了几种?后悔没有选下一小块特别喜欢的图形绣片买回家。其实不用选,哪一种都是好的。
杨琼和她的咖啡文化博物馆
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太达村老凤寨旁,有个咖啡文化博物馆。
咖啡文化博物馆一共三层,在村里算是个庞然大物。咖啡色外墙砖与咖啡原色相呼应,醇厚又低调典雅;建筑外立面绘有大块的蓝天白云下采摘咖啡豆的涂鸦,呈现出一种明快别致的时尚感。
杨琼在她的咖啡庄园
这个藏在村寨中的咖啡文化博物馆,你越走近它,越觉得它在用传播咖啡文化的专业性,去努力呈现更高品质的馆内布局和更有说服力的内容,以及提供更流畅的观者体验。咖啡的起源有着怎样的浪漫故事?世界各地的咖啡有什么不同?咖啡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对于不清楚咖啡的历史与文化的人来说,这些都能在博物馆里找到答案。
品种繁多、各有千秋的咖啡滋味究竟如何?哪一种咖啡是适合自己的最爱?对于不经常喝咖啡的人来说,这些也能在博物馆里找到答案。
博物馆展板上揭示咖啡各种“文化密码”的文字和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年代的令人惊艳的咖啡器具等藏品,会带着你走一遍咖啡的世界,途径咖啡的故乡,绕一大圈再绕回来,回到云南,回到普洱,来到云南的小粒咖啡面前……
“咖啡的种植条件和要求很苛刻,它只适合生长在南北纬25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幸运的是普洱正好处在这个区域,这个纬度属于世界咖啡种植的黄金地带。”
“云南的小粒种咖啡有其特殊性: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味。”
“大都市咖啡馆里你所享用的咖啡也许正是来自这里,对此,你可不要太过吃惊。”
一谈起“咖啡”,今年53岁的杨琼就像炽热的太阳,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咖啡与普洱结缘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正如杨琼所言,这里碧空如洗的天空、充足丰沛的阳光、清澈透明的空气,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让咖啡与普洱相遇之后便不可分离。
这个生在普洱长在普洱的女人,在国有企业当过出纳,办过家具厂,最终还是选择了“咖啡”作为一生的事业。她从1997年开始涉猎咖啡产业,成立了宁洱漫崖咖啡场,专门从事咖啡种植。不停地考察、学习、讨论、总结、创意、修建……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个环节,杨琼都亲力亲为。终于,2013年,“漫崖咖啡文化博物馆”作为云南省首家通过民政厅核准的咖啡文化博物馆开放了。
“咖啡用具一部分是我的企业早期使用过的,但大部分还是我女儿从世界各地淘回来的。”从杨琼的眼神与语气中,能感受到她对咖啡以及咖啡文化的痴爱。她打造的这本如立体咖啡百科全书的咖啡文化博物馆,每个细节与角落似乎都在讲述:在这个村里,杨琼把咖啡做成了浪漫的事。
来到这里,当你想来一杯咖啡细细品味时,二楼的体验式咖啡馆能满足你的需求:随性自然的装修、橘色温暖的灯光,三两友人,或是独自一人,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感受唇间甘回绵长的咖啡醇厚,恍惚间会有种咖啡不醉人人自醉的美意。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里不仅能像普通咖啡馆一样喝上一杯现做的咖啡,还能自己动手参与互动体验,采摘鲜果,脱皮、干燥、脱壳、烘焙、研磨、冲泡,体验一次一杯咖啡出品的各个环节。如果愿意,还可大胆地进行创意与实践,因为从技能到文化,这里都有咖啡行业里的高手随时为你指导。不管是喝咖啡,还是来分享自己的故事,咖啡文化博物馆都做好了准备。
“能让身边的村民感受咖啡带来的美好是一件幸福的事。”2014年,杨琼以咖啡博物馆为依托,又建成了集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等于一体的咖啡庄园。咖啡庄园的建设还带动了附近村民脱贫致富。杨琼的公司组成专家技术工作队,承担当地三个涉及咖啡种植乡镇的141户38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工作,免费为其提供咖啡专用肥料、进行咖啡种植农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贫困农户提升改造其咖啡种植园地、发展咖啡种植产业,搭建咖啡种植、销售平台,带动这些贫困户致富。
现在,让杨琼特别高兴的是,附近的村民来博物馆参观后,也开始喝咖啡了。
印象
一个是传承人,一个是企业家。李金梅,她用她所有的天真、质朴、热情、尊重,一点一点地把哈尼族传统服饰技艺文化传承下去;杨琼,她代表了那种流淌着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的欢快、时尚和奋斗者的骄傲。
她们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相似的是,当她们认准一份事业,并感觉到它的意义时,她们竟可以细致专注到这样的程度。如果你在和她们攀谈的过程中,稍稍停下来,抬头望过去,就能望到云南天空湛蓝湛蓝的穹幕之上,那么毫无遮拦、没有一点犹豫的大块大块云朵的呈现,一如这两位女性的热情、敞亮、果敢和担当。
还有一点相似之处,就是一个人的事业最后都变成了一家人的事业。李金梅的老伴承担起她的助理角色,将李金梅收集的材料整理成文字,出版了《图说哈尼/阿卡绣》一书,作为培训班授课的教材;女儿作为刺绣高手,也倾心助力母亲。而如果来到杨琼的咖啡文化博物馆,你有可能见到她本人,还有可能见到——退休后也来帮忙的杨琼的爱人,为你讲解的人还很可能是——从意大利留学回来也决心投身咖啡事业的杨琼的女儿。
《享受幸福生活的爱尼老人》
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里挂了一幅画,特别传神,画的是李金梅所长拿着烟杆在抽烟,是勐海县的一个画家画的。最初画家想给这幅画命名为“守望哈尼服饰文化的爱尼老人”(爱尼,是部分哈尼族人的自称),李金梅不同意,最后这幅画上的题款改为“享受幸福生活的爱尼老人”。还是这个题意更好,画中的李所长,除了有一种谁也动摇不了的坚定眼神,还有一种历过艰辛终有所获的满足闲适的神态——做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事业确实是幸福的。
杨琼,话不多。可是如果你能走进她的咖啡文化博物馆,这个汇聚了杨琼对于咖啡所有浪漫情怀的地方,肯去听听她内心的语言,试着去理解眼前她正焦灼于如何应对资金短缺等困难的挑战,你就能感受到这个女企业家——做咖啡事业的决心有多大。而徜徉于这个咖啡文化博物馆,你不仅处处能看到咖啡文化的这种世界性,也能由衷地感受到云南咖啡和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结合的美妙。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文化多样性最为典型的省份,有着独特而且丰富的文化资源,这里的传习所很多,博物馆很多,致力于文化传承事业的女性也还有很多。传统和现代,古朴与浪漫,在这块富饶美丽神奇的土地上——碰撞,融合,传承,创新……上一站是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这一站是咖啡文化博物馆,下一站是哪儿?我们可以列一个长长的令人无限向往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