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峡谷中的恩施茶园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周俭 文/图
湖北恩施市,青山怀抱,碧绿的清江如一条翡翠玉带在山谷间蜿蜒,名副其实的绿水青山。青山之上,茶园遍布,6月,采茶季已过,山坡上时有村民在忙着更换茶树品种。
“今年我们的茶叶供不应求,春茶已全部卖完。”在屯堡乡花枝山村,恩施市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湖北省三八红旗手刘小英开心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记者问为什么卖得这么好,刘小英说,一是我们的茶叶品质好,是按有机标准生产的,线上线下一起推广,效果很好;二是4月底习主席来了湖北,在武汉会见印度总理时喝的就是我们恩施的玉露茶,让我们的茶叶更有了名气。
恩施玉露是当地名茶,今年成为国事活动用茶,让恩施人相当自豪,这自豪的背后,是恩施市委市政府、茶企和茶农近些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在恩施州大力实施全域绿色战略的背景下,恩施市用绿色发展理念,做强本地茶产业,重点打造恩施玉露和恩施富硒茶两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让恩施茶叶走出大山,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之一。
绿色种植,严控茶叶品质
“我们公司是2005年成立的,之后又成立了花枝山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从最初的52户增加到现在的280多户,现有茶园2000多亩,生产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和花枝茶三大系列50多个品种的茶叶。”刘小英向记者介绍,“公司采用统一生产标准组织农户种植,再统一收购,这样农户没有风险,茶叶质量也得到保证。”
为了实现绿色种植,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聘请了华中农业大学、恩施职院等科研院所的茶叶专家、教授为种植茶叶的农户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同时,统一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的施用时间和技术标准,既减少了农户的投入成本,又提升了茶叶种植水平。
和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样,恩施市的乡镇和茶企也在致力于茶叶的绿色种植。白杨坪镇是恩施州2017年茶叶全域绿色化试点之一,为给茶农们输送有机肥,该镇投入100多万元,将12个小型沼气池陆续改造升级,实现“猪—沼—茶”循环农业模式。
建设绿色茶叶基地,也是恩施市做强茶产业的重要策略。恩施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63.1%,土壤富含有机硒,为了让这块绿色的土地用于富民增收,让绿色生态成为恩施的优势,恩施市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菜”“猪—沼—果”生态循环模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理化诱控技术,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残,对农残超标的产品一律就地销毁;同时,要求茶叶生产和加工企业建立生产管理档案,确保产品可追溯。
记者了解到,恩施市目前有35万亩茶园,其中13万亩茶园已成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绿色加工,保证茶叶品质纯正
“现在我们正在山上建设茶叶加工厂,用电和天然气这些清洁能源来加工茶叶,一来更节能环保,二来也方便村民交茶。”刘小英告诉记者。
让茶叶的生产加工实现绿色环保,是恩施市打造绿色茶产业的另一举措,重点是对茶叶加工企业实行电气化改造。记者了解到,传统的制茶方式是使用柴、煤作为燃料,温度难以掌控,影响茶叶品质的稳定性,且燃煤散发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严重污染空气,改用电等清洁能源来加工茶叶,既可以让生产流程无污染,又能让茶叶产品更安全健康,保证茶叶品质的纯正。2017年恩施市已有9家茶叶加工厂完成电气化改造,9条恩施玉露生产线获得改造升级,每年可增加加工产值5000万元,减少500万吨柴、煤使用量。
在推行茶叶现代加工技术的同时,恩施市也注重保留传统制茶技艺。在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恩施市凯迪克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几位茶工正在进行手工制茶,其中一位是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第12代传承人徐凌。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恩施玉露要经过蒸青、扇干水气、铲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拣选等工序,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公司生产的恩施玉露由非遗文化传承人团队按传统手工艺精心搓制而成。
一个“绿”字,让恩施市的茶叶品质不断提升,产业效益稳步增长,打响了品牌,也打出了名声,销售势态可喜,2017年,全市干茶产量达到2.2万吨,实现茶叶产值17.38亿元,今年春茶更是实现了零库存,总产值提高到20亿元。
质量不断提升的茶产业也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刘小英告诉记者,以前村民种玉米、土豆、红薯,每亩收益只有1000多元,现在花枝山村90%以上的耕地都种上了茶叶,今年鲜叶的最高收购价每斤达到110元,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农户最多的收入十几万元,最少的也有2万多元。近几年公司通过资金扶持、无偿提供茶苗、高于市场价20%收购贫困户茶叶等扶贫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村里200多户贫困户大部分已脱贫,剩下的66户今年也将全部脱贫。
青山蕴“玉露”,“绿”茶惠万民,美丽恩施的绿水青山正成为当地百姓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