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收入差距问题研究新进展》
作者:孔令文
通过文献回顾,本文首先简述了性别收入差距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从地区角度来看,全球各国的性别收入差距收窄趋势并不明显,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的性别收入差距处于世界中低水平,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国家性别收入差距较高;从人群角度来看,低收入人群的性别收入差距收窄趋势更明显,而收入越高、年龄越大的人群性别收入差距越大;性别收入差距还会因行业、职位、婚姻状况、教育水平的差异而不同。本文总结了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本、性别职业隔离等因素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传统研究关注的焦点,但它们对性别收入差距的解释力正受到质疑,性别收入差距不能被解释的部分被归结为性别歧视的影响;另外,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政策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生育及其他因素对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最后,本文梳理了性别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贫富差距以及个体发展的负面影响,并总结了各国缩小性别收入差距的有效策略。
来源:《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2期
《流动和城市家庭中母亲的控制策略与幼儿顺从行为》
作者:武萌 陈欣银 张莹 卢珊 王争艳
本文对122名3岁幼儿及其母亲(流动家庭46户)进行评估,考察母亲控制策略的特点、母亲控制策略与幼儿顺从行为的关系以及家庭类别和性别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和城市母亲使用最多的均是命令性控制;流动家庭母亲使用的强制性控制多于城市母亲,温和控制略少于城市母亲。两类家庭中,不同强度的母亲控制都与幼儿的情境性顺从相关。流动家庭母亲的强制性控制正向预测男孩的合作性顺从,负向预测其不顺从;流动家庭母亲的强制性控制负向预测女孩的合作性顺从。
来源:《心理学报》2018年第5期
《初痛:女性的穿耳习俗与儒家的性别文化建构》
作者:毛立平
女性穿耳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习俗,这一行为并非由女性自身所主导,而是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框架下的产物。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成熟,这种习俗演变为性别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本文通过考察各地女性穿耳的年龄和时节,对这一行为实践背后的族群差异和文化根源进行探讨。宋代以降,儒家文化的正统性建构进一步加强,渗透到女性身体的修饰方面,穿耳风俗不仅被视作性别认同的符号,也被作为儒家文化与其他族群相比较的优势之一。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论古典情爱叙事中的性别空间与尚奇美学》
作者:刘保庆
空间区隔是古代性别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空间的性别化和性别的空间化两个层面。以人口的流动带来的流动空间本身就具有奇异色彩。对传统性别空间的试探、突围乃至打破构成古典情爱叙事的核心,形成以性别空间为基础的尚奇审美现象。基于士子“各征其异说”的娱乐活动,唐传奇情爱叙事之“奇”主要表现为打破传统性别空间,以“叹骇”感官刺激为特征的“事之奇”。宋明情爱小说首次以少男少女为正面对象,以情真而深的新恋爱方式为基础,表现出超越生死的“情之奇”特色。立足于两性之间的“知情识趣”,寓神奇于日常生活的“不奇之奇”成为明代男女情爱叙事的“尚奇”新美学。古典情爱叙事的空间-尚奇美学实际上构成了“史统散而小说兴”整个社会历史世俗化进程的美学表述。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后人类时代的种群危机——阿特伍德异乌托邦三部曲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作者:王影君
阿特伍德异乌托邦三部曲描述了后人类时代人类种群灭亡的生态悲剧: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崇拜与金钱至上的资本崇拜二元合体,谋夺暴利之贪心与争做造物主之野心双向夹击,最终基因瘟疫肆虐,人类种群消亡。其对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给出批判性反思,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从寻求女性主体权力推向维护人类种群生存的新高度。作品旨在重估宗教信仰与人文主义价值理念,以自然神性信仰抑制人类中心主义肆意膨胀,避免人类种群自毁。
来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