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正在参与文化创建活动。 (王建军/摄)
山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正在接受心理辅导。 (王建军/摄)
编者按
在戒毒领域,这已是共识——
生理脱毒只是戒毒的一个环节,有时候,甚至只能起到治标的效果。
怎么办?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日前在山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采访时发现,根据这所专业戒毒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引入专业心理治疗团队,这里的复吸率有了明显下降。
从科学地帮助戒毒人员从戒除“心瘾”入手,已成为一种有效途径。相对于药物治疗,被称为“读心术”的心理治疗,更能让戒毒人员彻底与毒品绝缘,梳理对生活的信心,尽快回归社会。
机构+专业人士+社区+家庭……当各方爱的力量联合在一起时,驱散毒霾就已现曙光。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姜军旗
阳光穿过云层,洒在雨后的大地,乌云渐渐远去……王倩给自己的这幅绘画作品取名为《信心》,画中主人公沿着洒满阳光的大道阔步前行,身后是云层投射在地面的阴影。
再过几个月,王倩就会离开山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结束她两年的戒毒生活。一本厚厚的《绘心日记——心灵成长绘本》,近百幅绘画作品,记录了她强制隔离戒毒一年多来的心路历程。
改变:从“心”开始
《绘心日记——心灵成长绘本》,正是山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针对女性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心理戒毒”的一大创新。
“情绪问题是影响戒毒人员吸毒和复吸的重要因素。女性情感细腻,在这方面尤其突出。”王凤兰是山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中心主任,“戒毒人员由于其特殊经历,心理防御较强。如何让她们放下防御,是心理康复工作的一个难点。”
2011年山西省戒毒系统的心理戒毒和防复吸工作中,山西医科大学教授姜峰团队的参与成为一个转折点。
“我们注意到许多女性戒毒人员希望有人真诚信任她们,并真正愿意倾听她们的故事,走进她们的内心。”但由于戒毒所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心理治疗的全程跟踪辅导,姜峰将他的研究转向了绘画,并希望借此建立针对女性戒毒人员的心理辅导方式。
2017年5月,经过4年多的前期实验,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绘心日记——心灵成长绘本》正式在山西省女子戒毒所绘本心理辅导中全面推广。
科学理论的支撑,使“绘心”和“读心”成为可能。绘本辅导中,女性戒毒人员通过绘画记录、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信念,心理咨询师则根据戒毒人员的不同情况,对症进行“心理脱毒”。绘心日记成了读懂戒毒人员心灵世界的窗口。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闺蜜的怂恿下,刚刚经历感情波折的王倩,好奇地吸了她的“第一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被强制隔离戒毒后,王倩无法接受现实。在她的第一幅画中,失去自由的自己躲在一扇门后,孤独而无助。在心理咨询师的辅导下,她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画的主题也开始从迷茫、懊恼,最终到坚持和信心。
“绘本实现了我们最初让‘心理学无形变有形’的小小梦想。”王凤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基于对绘画内容的思考,女性戒毒人员在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戒毒等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内省能力得到提升。“戒治心态积极了,人际关系融洽了,对待习艺劳动变得乐观了,自我接纳程度和戒毒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帮教:“情”暖人心
师恩难忘,这是武涛在送给老师张俊和礼物上的题字。
张俊和是山西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科长,武涛是他帮助过的戒毒人员。今年30岁的武涛十年前染上毒品,只是因为“觉得那样挺酷”。第一次强制隔离戒毒后,武涛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并交了女朋友。但婚后半年,武涛再次吸毒被抓。这一次妻子选择了离开,并带走了5岁的女儿。武涛的母亲性格要强,儿子出事后,她因为在人前抬不起头而不愿出门。
武涛入所后,细心的张俊和发现他的家人长期不来探访。在一次谈心中,张俊和得知了武涛的情况。
2016年母亲节,在戒毒所举办的亲情帮教活动上,张俊和专程将武涛母亲请来。武涛现场用吉他弹唱的《烛光里的妈妈》,让全场为之动容,母子相拥而泣的场面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落了泪,也融化了武涛母亲心中多年的坚冰。在台上,张俊和恳请武涛母亲:“给我一年的时间,我还你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在所里背诵《弟子规》,练习跪羊图操,也经常借阅流动图书馆的书,让我懂得了孝道和责任,也开始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武涛在张俊和的关心下重拾信心,也赢得了家人的原谅。一年后,张俊和兑现了他对武涛母亲的承诺:在他的帮助下,武涛出所后远赴山东打工,开始了新的生活。如今感觉很“踏实”的武涛告诉记者:“爸爸妈妈爱笑了,在人前也能抬起头了!”
张俊和有一个名为“梦想起航”的微信群,群内有300多名出所戒毒人员和100多名戒毒人员家属。“只要有人求助,我就会全力以赴,给那些迷路者指明方向,让那些绝望者看到希望。”从事戒毒工作20多年的他在回访日记里写道:“我就像是搭乘着一列‘戒毒’号火车,尽管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乘务员,但是我用心关怀着每一个上上下下的乘客,尽管他们下车了,但我依旧关心着他们下车后的幸福,在心里由衷地为他们祝福‘永不复吸,幸福安康’!”
“在山西省戒毒系统,有很多‘张俊和’,他们凭着一腔热血、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戒毒帮教工作延伸到所外、融入生活,拯救了一个个陷入绝境的吸毒人员、挽救了一个个即将破碎的家庭,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山西省戒毒管理局局长白震这样评价。
回归:用“爱”接纳
“如果你愿意让我回家,就在村口的橡树上挂一条黄丝带,如果看不到黄丝带,我将随车而去,永远不打扰你。”小说《回家》中,男主人公刑满归来,村口的橡树上挂满了黄丝带,迎风飘扬……这个场景感动了无数读者,也让人们意识到,家人和社会的接纳,正是照亮迷途者归家的心灵明灯。
“如果要问我世界上有戒毒的灵丹妙药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有!那就是亲情!”多年的戒毒帮教和回访,张俊和最大的感受是,戒毒人员出所后,往往面临家属不原谅、社会不接纳、就业无着落、生活无所依等问题,极易走上复吸的道路。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法律意识的淡漠和对毒品危害的无知,是不少吸毒人员初次涉毒的主要原因。而家人和社会的不接纳,加之没有一技之长,是二次戒毒或多次戒毒人员比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加强对毒品危害的宣传力度,做好社区康复对接,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创造条件。这也正是‘四位一体、两个延伸’中所说的‘两个延伸’。”张俊和表示,“以前是‘关得住,跑不了’,现在是要把戒毒人员教育好,向社会输出合格的公民。戒毒是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个综合性工程,如果只靠一个单位肯定很难,所以所外帮扶至关重要。”
“四位一体、两个延伸”,是山西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制定的戒毒工作发展思路,即以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自愿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四位一体”,面向社会开展禁毒警示教育,加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工作为“两个延伸”。坚持发挥戒毒资源优势,大力拓展戒毒工作延伸,积极承担社会职责,推动构建社会化大戒毒格局。
“我们建立了永济董村康泰家园特殊社区,对所在社区不具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条件的戒毒人员进行帮扶,进行社会职能延伸,加强回归照管,形成戒毒工作向社会延伸的后续照管服务链;女子戒毒所建立了集戒毒、康复、培训、劳动、就业、救助于一体的就业帮扶基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动员出所后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到基地生活就业,实行过渡性帮扶安置;依托社区建立了戒毒康复指导站,按照‘一警双师’(一名管教民警、一名心理咨询师、一名执业医师)的标准派驻专业人员,开展警示教育,指导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开展康复训练、拒毒训练和防复吸训练,帮助就业安置和修复家庭关系,为他们顺利融入社会、保持操守创造条件。”山西省戒毒管理局副局长刘永星介绍山西戒毒工作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