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玉林
□ 黄璐
整洁通风的居室、勤洗晒干的卧具、一尘不染的灶台、堆放整齐的柴草、折叠收纳好的衣物……走进云南省蒙自市鸣鹫镇杨柳河村委会杨梅坝村村民段春燕家中,清新整洁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
“是妇联的干部带着老师来村里教我们收拾的,以前不怎么爱收拾,家里乱糟糟的。”段春燕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蒙自市妇联主席李婷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我们既要注重物质脱贫,又要注重精神脱贫。要想办法让贫困群众既住上好房子,又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过上好日子。”
2018年5月,一场以“2343”模式(即以巾帼卫生战斗队、“教收家”巾帼志愿服务队两个战斗队为抓手,以户内卫生、庭院卫生、个人卫生“三个卫生”为重点,以灶台干净、床铺干净、屋子整体干净、身体衣着干净“四净”为标准,实现农村有新房、有新村、有新生活“三新”目标)开展的“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迅速在蒙自市11个乡镇40个村寨中全面铺开,惠及3873户15632人。
把“工作对象”变“工作力量”
“我们主要是以‘教收家’为突破口,来开展‘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回忆先前的工作经历,李婷感叹,只有深入贫困村,才能真正意识到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刻不容缓。
“有的根本没有开窗通风的意识,有的衣服都是干、湿混合堆放,有的吃完饭也没有洗碗的习惯……”针对贫困山区家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陋习”,蒙自市妇联决定率先垂范,每周下乡不少于4次,带领各乡镇妇联深入农户家中开展工作,切实把“工作对象”变为“工作力量”,让贫困村的广大妇女积极行动起来,扮靓“小家”,带动“大家”之美,在农村新生活中撑起“半边天”。
蒙自妇联每次下乡,都会在当地召开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妇女群众会。“在会上,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当地妇女拉家常、谈感情、讲道理,唤醒根植于群众内心的文明自觉。”蒙自市妇联副主席张燕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要让贫困山区家庭妇女从内心深处认同收拾家务、打扫卫生的必要性,树立她们的主人翁意识。
从“落地生根”到“遍地开花”
“每次到一个乡镇,我们能完成20户左右的家庭卫生整治。”蒙自市妇联工作人员王婕告诉记者,“如今,有的村寨妇女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已经会自觉收拾自家庭院,我们下乡主要是进行指导和监督。”
据悉,蒙自市今年重点规划了“西北勒乡至鸣鹫镇扶贫示范带”建设,蒙自市妇联借机全力打造示范带中的“示范带”,通过建设“清洁乡村综合示范带”,树立典型,组织其他村、户的妇女到“示范带”家中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实现一户带一排、一排带一片、一片带全村、一村带邻村的工作新局面。截至目前,“蒙自市农村家庭环境卫生示范带”共惠及4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822户3852人。
工作成效显著,关键在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推行方法。“工作前期,我们都是进村入户,做实各村寨农户的摸底调查统计和户主名册完善工作,对农户的家庭卫生状况进行较好、中等、较差3个档次的评估分类,以网格化管理模式,采取‘户帮户、组帮组、团结协作’的方式推进工作落实。”蒙自市妇联副主席李媛芬说,在平时的工作中,通过每周一检查、每半月一通报、每月一排序、每季一讲评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积分制考评,通过“推先奖优”的方法,开展“卫生户”评比活动,树立卫生示范户,打造示范点,营造卫生清洁氛围。
从点滴开始,汇人心聚力量
“去年,我在‘蒙自市巾帼之花’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蒙自市妇联正在开展‘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整治’这项工作,我便相邀几个姐妹自愿参与这项行动。”蒙自市文澜镇大台子村第三村民小组妇代小组长陆祝丽介绍,现在她们小组已有20多名妇女作为工作人员跟随蒙自市妇联一起下乡去教贫困山区家庭的妇女收拾家务、打扫卫生。
“每次跟随下乡都很感动,收获很多。”蒙自八仙林职业培训学校老师项永平是“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自愿参与的最早一批工作人员。项永平会苗语,一去到苗族村寨,都是用苗语和当地妇女交谈,并用苗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方法让当地妇女学起来更容易。每次看到妇女们从‘不知’到‘知之’,我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
在“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蒙自市妇联积极组织整合社会力量深入推进工作。
“我们树立‘一切工作到小组’的理念,在86个村委会中组建巾帼卫生战斗队和‘教收家’巾帼志愿服务队共172支2200余人,并带领专业团队(蒙自八仙林职业培训学校、十里铺巾帼家政服务队)老师一起进村入户,手把手教农村妇女打扫家庭卫生。”据李婷介绍,接下来,有一批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省级三八红旗手、州级三八红旗手、劳模等荣誉称号的20余名热心妇女,将成立一个“先进女性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小分队”,参与“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为扶贫卫生整治工作注入精神力量和专业力量。
如今,蒙自市的农村庭院热闹起来了,也漂亮起来了。在开展“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中,蒙自市四级妇联组织在“学中干、干中教、教中带”,在各个村寨形成了“爱干净、讲卫生、互帮互助”向上向好的群众氛围,带动了农村家庭环境卫生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