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语言政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作者:李英姿
家庭语言政策研究是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西方学界重视。本文概括了家庭语言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开展的时间还不长。自上而下的、宏观的、刚性的、显性的语言政策一直被关注及研究,相对而言对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家庭则关注和研究还很不够。家庭和国家一样会存在着语言冲突和矛盾,家庭即是国家和社会的缩影。目前国内虽然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家庭语言政策研究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更多有理论高度的实证性研究成果问世。文章认为西方已有的研究和经验对国内的相关研究可以提供一定启示和借鉴。
来源:《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1期
《性别认同与家庭中的婚姻及劳动表现》
作者:续继 黄娅娜
“家庭中丈夫收入应多于妻子”的性别认同会影响和扭曲家庭中的婚姻及劳动表现。本文利用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10~2014年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初步显示性别认同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并进一步发现:性别认同会导致结婚率下降和初婚年龄推迟;性别认同扭曲了已婚女性的劳动行为,包括退出劳动力市场或者选择从事低于自己潜在收入的工作,甚至额外增加家庭劳动时间来弥补性别认同违背造成的损失;背离性别认同的家庭离婚概率随妻子相对收入上升而显著增加;农村户口、低学历、结婚年限长和有孩子的女性受到性别认同的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判断我国性别认同问题的严重性,不仅能推进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国别比较,而且对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制定亦有裨益。
来源:《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
《性别观念传统化回归对家庭地位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孙永强 刘雅欣 王强
本文对性别观念之于家庭地位及其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性别观念确实影响着夫妻间的相对家庭地位,随着我国目前性别观念向传统观念的回归,夫妻间实际家庭地位也在向传统回归。性别观念本身除了性别能力观念平等有利于提高家庭地位满意度外,性别分工观念对家庭地位满意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夫妻对婚后家庭地位的满意程度受到性别观念和家庭地位的交互影响。若夫妻性别观念与实际家庭地位一致,则对家庭地位的满意程度较高;反之,若性别观念与家庭地位不一致,则对家庭地位的满意程度较低。因此,在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趋势下,夫妻实际家庭地位与性别观念相匹配将有利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不同性别居民的个人收入与幸福感的背离现象研究》
作者:苏华山 黄姗姗 周宁 段继红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女性平均的个人收入远远低于男性,但是女性平均幸福感与男性持平,可将这种性别之间的幸福感与个人收入相背离的现象称作“性别-收入-幸福悖论”。从家庭性别分工的角度对此悖论进行了解释:性别工资差异主要由男女的家庭角色定位所导致,虽然不同性别的个人收入不同,但最终男女双方共同分享家庭总收入。所以,是家庭平均收入而非个人收入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因而会出现男性和女性的幸福感大体相等。实证检验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个人收入都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加入家庭平均收入之后发现,只有家庭平均收入增加才会显著提升个人幸福感。最后,稳健性检验也表明上述结论是可靠的。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传统、革命与性别:20世纪40年代华北乡村女性婚姻探析》
作者:王微
20世纪40年代华北各根据地相继颁布了新婚姻条例,这些条例的出台给各根据地乡村妇女带来了婚姻生活发生变迁的机会。然而,在战乱、灾荒以及乡土社会经济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形下,乡村女性的婚姻观念、家庭生活、两性关系等变革程度难以用“政策-效果”模式进行概括。在传统、革命与性别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乡村女性对新政策的反馈,彰显了基于个人利益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抗争探索婚姻的新路径;同时又处于无可奈何的被动之势,听天由命、遵循传统女性的婚姻模式。这既打破了我们对传统乡村女性原有的他者身份与历史地位的认知,又凸显了妇女解放道路的曲折与复杂。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