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对儿童大脑功能有长期影响。
对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说“不”
阅读提示
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被视为“沉默的证人”,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实际上,由家庭暴力造成的儿童行为问题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且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在中国,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儿童的家庭暴力问题也不鲜见。本文阐述了家庭暴力对儿童外化行为和内化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家庭暴力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家庭暴力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综合防控措施。
■ 王楚捷
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被视为“沉默的证人”、未受影响的观察者和被动的旁观者,这一类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实际上,由家庭暴力造成的儿童行为问题有非常明显的特征,而且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中国,对儿童的家庭暴力也不鲜见,尤其是在以“棍棒底下出孝子”为典型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家庭暴力对儿童行为产生的主要影响
家庭暴力会对儿童行为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目前学界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察这一影响。
——家庭暴力给儿童带来内化或外化的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是儿童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暴力对儿童行为造成的影响包括显性的外化行为问题和隐性的内化行为问题两个方面。外化行为问题以观察孩子的行为为主,包括攻击、抵抗、惩戒等行为;内化行为问题主要指儿童的内部心理环境,包括焦虑、抑郁、社会退缩等等。研究显示,家庭暴力会对儿童外化行为造成直接负面影响:生活在家暴环境下的儿童通常与虐待行为、品行障碍、攻击性和不适当的早期性行为等联系在一起。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都有高于平均水平的自我毁灭行为风险,如自杀、嗜酒和药物滥用和性滥交,也可能会自我构造一个社会现实,即被动攻击行为模式是规范的和可接受的。他们可能会把这种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比如把他们遭遇的虐待外部行为化,或者对同龄伙伴进行攻击性行为。此外,家庭暴力对儿童内化行为也带来多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后果是抑郁、焦虑和其他内在行为失调。家庭暴力对于大龄儿童而言,内心的伤害多于肉体的伤害。
——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长大后暴力倾向性更高。暴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其潜在触犯法律、存在不良习气等风险更高,一份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家庭暴力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发生自杀现象的可能性要高出6倍、犯性袭击罪高出24倍、犯罪机会高出74倍、酗酒高出50倍。家庭暴力不仅仅在身体和心理上会给儿童带来直接伤害,很多研究也表明,儿童通过“观察”等非直接方式接触家庭暴力也会带来严重后果。
家庭暴力如何影响儿童行为问题
家庭暴力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部分学者发现,家庭暴力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来源于环境因素。除了研究遗传基因这一影响因素之外,儿童的精神病理学及父母的精神病理学也是研究家暴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这一领域的关注焦点。
——家庭是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重要环境因素。家庭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安全的地方,在家中,孩子可以避免受到外面世界的伤害而得到保护。然而,针对家庭成员组成的研究表明,有未婚母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因家庭暴力而产生外化行为问题,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容易受到家暴的影响。父母之间的暴力冲突对非独生子女的影响可能比独生子女大得多。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同样的情况下,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情感关注和支持高于非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影响较大。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积极性持否定态度,压制他们的意见,他们会认为孩子的游戏行为不好,孩子的问题是让人丢脸的,更不用说暴力和虐待了。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儿童会感到害怕和沮丧。在学龄期,鼓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词,能力是由爱的关怀和鼓励形成的,自卑感是因为一个对孩子来说比较亲近的人的嘲笑或冷漠造成的。显然,家庭暴力的副作用,通常是由父母造成的,他们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另一方面,暴露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儿童,他们的受保护权也常常因此受到侵犯。
——女孩相比于男孩更容易产生内化行为问题。男孩在因家暴造成的外化行为问题方面比女孩更明显,他们可能更多地遭遇身体上的暴力攻击。女孩因自责程度较高,所以其内化行为问题较男孩明显。研究表明女孩可能受到家庭暴力的更坏影响,包括来自父母的虐待。与那些由于家庭暴力而有更多外在行为问题的男孩相比,女孩更容易受到情感或者其他人态度方面的影响。
如何减少家庭暴力对儿童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
当前,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家庭暴力对儿童行为造成的影响,真正有效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着力,进一步加大综合预防和治理力度。
——做细事前防治。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学校要经常性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活动,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家庭关系指导、家庭暴力预防知识教育服务,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的普法教育;倡导科学育子,消除“不打不成器、棍棒出孝子”的陈旧思想。
——做实事中救治。建立专门儿童监督保护机构,加强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在儿童遭受家暴时做到及时的干预和管理;建立“三位一体”的监控网络,以社区、学校、医院等与儿童密切相关单位为主体,明确单位和人员监控责任,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构建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综合救助机制,强化家庭暴力受害儿童法律援助、权益保护和心理咨询干预,在热点社区建立反家庭暴力儿童紧急庇护所,为受暴儿童提供应急庇护和短期生活救助;利用“互联网+儿童维权”建立以社区、妇联、公安、法律援助机构以及社会志愿者组织为主体的综合救助平台,形成个人求助、社区监督、群团支持、法律保护、公权力介入的综合事中救治保护体系。
——做严事后惩治。严格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建立家暴举证责任制度,及时对家庭暴力施暴者进行教育惩戒,加强对受害儿童的法律救济,加强对撤销施暴者监护权、家暴告诫制度和法院的人身保护令等法律规定的运用,以此保护儿童免遭“二次伤害”;强化司法对儿童遭受家暴的干预力度,确立司法机关对儿童遭受家暴的无条件干预原则,即便在受害者撤销民事指控,公安和公诉机关也可以向施暴者提起刑事诉讼;适当放宽对家庭暴力的认定,法律上对于儿童家庭暴力的认定不能偏重于对儿童身体上的伤害,对于将儿童故意短暂或长期的脱离监管的行为,以及严重的心理精神方面的伤害也应当认定为家庭暴力的一种。
(作者单位:爱丁堡大学莫雷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