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5月17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携手呵护“无处安放的母爱” 家长“编外教师”化的“家校共育”不可取 疏堵结合才有出路 传销组织为表暴力团伙为里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长“编外教师”化的“家校共育”不可取

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初心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把孩子教育好、把国家的未来培养好。家长在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同时,也要敢于对不属于家长义务范围的“配合”安排说“不”。

□ 宋利彩

据媒体报道,随着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家校共育”理念不断普及,但在一些中小学,从批作业,到课堂值日保洁,再到监督学生考试,在家校共育、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责任边界趋于模糊,家长正在成为一支随叫随到的“编外教师”队伍。(5月14日《半月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就此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概念。近年来,这一理念已普遍被人们接受,认为要把孩子教育好,单靠学校和教师是不够的,只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避免教育真空,共同把孩子教育好。为此,越来越多的家长积极主动地加入这项工作中来。每年开学季,各个学生家长群里热议如何成为“家委会”成员就是一个证明。

实际上,很多学校也开展了有效的“家校共育”探索和实践。但是,其中也不乏让家长吐槽的问题,比如家长成为“编外教师”等现象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据《半月谈》报道,一些学校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替孩子值日、布置教室,甚至监考、代班早晚自习。其中,南京一名国企中层干部王先生吐槽:孩子上高三的时候,学校要求家长轮流替老师监考,早晚自习家长要轮流到岗,帮收作业,甚至要值两个小时班。

诚然,相信绝大部分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那就是希望家长和学校共同把孩子教育好,但家长“编外教师”化的“家校共育”方式确实值得商榷。

首先,学校没有考虑到学生家长绝大部分都是职场人士,除了教育子女之外,他们还有自己分内的工作。其次,个别教师借由家校合作,把自身应该承担的部分工作职责转嫁到家长身上,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正如家长把教育责任完全交由教师和学校不可取一样,如此做法同样不可取。再次,家长事无巨细地参与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比如打扫卫生,就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讲卫生、爱护公共环境的好习惯,岂能由家长代劳?最后,“家校共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沟通,但不少学校只是单方面地对家长做出要求,并且动辄批评教育,家长“颇有微词”却只敢私下吐槽——毕竟在学校里,家长地位明显弱势。

其实,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初心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把孩子教育好、把国家的未来培养好。而“家校共育”是应该且必需的。但是,家长“编外教师化”的做法不可取。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问题,出台相应的举措,进行有效的监管与指导;其次,学校应该厘清“家校共育”的理念,发挥好教育的主体作用,搭建更好的家校沟通平台,丰富并优化家校交流的形式,让家长弹性、适度、乐于参与家校共育,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教育成果;再次,教师在尽己所能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承担起应尽的职责,不要将本职工作“外包”。最后,家长在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同时,也要敢于对不属于家长义务范围的“配合”安排说不。只有多方努力,才能让“家校共育”得以健康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