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陈若葵
10岁的明轩一直是家人和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听话、懂事、谦让、厚道、自控力强、学习努力,很少让大人操心。但是,明轩妈妈最近发现他总说自己不舒服,不想上学。妈妈说去医院看看,他则表示:“没事,我去上学吧。”后来,妈妈了解到,明轩在学校被几个调皮孩子欺负,还经常把他写好的作业弄得脏巴巴的,被老师批评。面对同学的欺负和老师的批评,明轩很委屈、很纠结,却不肯说出真相。他因此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成绩下滑,萌生了不上学的念头,但又不愿让父母着急,就强迫自己去上学。
真相大白,明轩妈妈开始担心了:自己这个乖儿子,是不是太胆小、退缩、顺从、没主见,长此以往,会不会变得逆来顺受?
究竟要不要“听话”
有些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反抗行为很反感,而对那些唯命是从、听话的孩子更为喜欢。对于我们习惯上认为的乖孩子和淘孩子,家长们怎么看?孩子究竟要不要“听话”?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们对此持两派意见——
林晓枫是某公司的会计,女儿今年12岁,她表示:“女儿性格内向,比较安静,做事守规矩,是人们眼里的乖孩子。虽然处于青春期,但还没有明显的逆反现象,我也不希望她太逆反。我一直以为,听家长的话,孩子能少走弯路、少碰壁。父母是孩子的引领者,针对孩子的特点,会合理安排她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家长都是为孩子好、为孩子着想的。当然,有些事情,我们也不绝对要求她‘听话’,而是尊重女儿的想法。”
在不少人眼里,孩子分为两种:乖孩子和淘孩子,一些老师和家长也习惯于把“乖与不乖”作为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诚然,一贯不听话、在学校闯祸、不认真学习、经常调皮捣蛋的孩子没完没了地给大人惹麻烦,以至于父母不得不去关注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与行为。而对于听话的乖孩子,父母大多比较放心、省心。然而,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孩子太听话,太乖顺,父母却要当心。这主要是因为,淘孩子或者说“熊孩子”,大多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高兴就哭闹,不喜欢就和父母对着干。而乖孩子则不同,他们比较注意考虑别人的感受,更多的时候是在压抑自己,让自己受伤。
身为幼儿教师的秦女士,则与林晓枫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有时候,可以允许孩子“不听从”父母的指挥。如果孩子都按照爸爸妈妈的看法、思维去做事情,那么这样的孩子将来也难以独立。“我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即使有时大人们觉得很‘荒唐’。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没有孩子‘听话’‘不听话’的概念,只要是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是孩子合理的需求,和家长的意见相左也应给孩子自由。”
秦女士认为,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比如,3岁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时期,也是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8岁左右为孩子的第二个反抗期,之后是青春期。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
乖孩子容易隐藏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乖孩子分两种:一种是没主见的乖,父母老师长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另一种是有主见的乖,他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样的事。遗憾的是,大多数“乖孩子”属于前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过分强调让孩子“听话”“做个乖孩子”,容易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他们为了得到家人“真乖”“真听话”“真懂事”的夸奖,往往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失去了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以及冒险精神,一味顺从。
被贴上“乖孩子”标签的孩子,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认可为生活主导,不懂得表达自我的声音,不与长辈辩论,按照大人教导的经验办事,按部就班地生活在父母营造好的环境中,循规蹈矩,如同温室中的花朵。如果一个孩子长期不能自己做出选择,从小到大,只能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他很难发展出自主能力。甚至,长期而过度的强迫会导致心理障碍,如强迫症、抑郁症等,包括人格障碍。
有些乖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很乖顺,但到了青春期突然变得很叛逆。据媒体报道,一个16岁的高一男生,从小特别乖,很听话。可是,高一时突然变了:不跟妈妈说话,旷课,离家出走,并扬言要休学与朋友一起开酒吧。这个男生在接受心理咨询时表示,他从小并不认同父母的某些做法,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只好听他们的。初中时思考很多问题,也曾尝试与父母沟通,但是都没有成功。他内心紧张、脆弱,但当他长大到自以为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时,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任性、随意、逆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因此,身为父母,别把乖巧、听话作为教育孩子、衡量孩子的一个标准;同时,如果孩子天生比较乖,家长一定要透过其“乖”的表象,了解他内心的真正想法。
记者点评
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回应
□ 小尘
孩子最大的需求,就是被看见、被关注。而他们的需求及渴望没有机会表达,或者表达了得不到回应,孩子就有可能努力变得乖巧、听话、懂事,把自己变成爸爸妈妈希望的样子,以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他们从小就很敏感,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迎合父母、老师的喜好,压抑自己,他们失去了本该有的童真。因此,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内心很可能藏着压抑、自卑和软弱,他们可能并不快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回应,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情感连接,先让孩子感觉到爱,让他明白,无论自己做什么,父母对自己的爱都是无条件的。孩子被父母之爱滋养着,有机会与父母和谐相处、在父母身边经历人际冲突并学习妥善处理冲突,他们更容易获得安全感,能更加自然的融入人群、理解生活、走向社会。
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参与各种家庭事项的讨论,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孩子的意见;同时允许孩子说“不”,只要是真实的情绪和想法,都可以表达出来;多鼓励孩子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非原则性问题上允许孩子出现错误,并引导孩子改正,使之从中学会选择、尝试、应对和改变,增强自信和勇气。这样,才能帮助他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关注乖孩子,引导他们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听话”;而孩子天性好动,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他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如果父母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方面,父母应当适时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以保护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