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学鸿
怜花之情,耳熟能详的自然是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故事最动人的则莫过于“黛王葬花”。比此更直露,写景自况借花自怜的,还有一首《落花》:“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作者是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全诗不只是感怀伤春,更包含对人生短促的叹惜,对生命不能圆满的茫然。这个比李清照晚出生半个世纪的女诗人,乖戾大胆,光彩照人,才情丝毫不比李清照差,唯声名稍逊一筹。
或许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最能说明问题,诗词终以境界为第一要义,境界高,作品成就则高,生命力强,接受度也高。李清照诗词有家国之痛,身上兼具文人气魄,有须眉气,大家闺秀的出身使其含蓄有致,能于作品中以理性止住悲伤。而朱淑真身上更多的则小家碧玉的闺阁气,她无视所有礼节,作品里极具个人情感色彩,欢喜浪漫,大胆放诞。她可以为爱情不顾流言蜚语,写出“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这样的句子,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只是她命运不济,婚姻不遂己愿,嫁与俗吏,所以精神极其痛苦,悒悒而终。朱淑真一生创作的诗词很多,死后却为引以为耻的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至于和李清照作比,当为时人好事。“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所追寻的无非是活出真我,展现女性的独立人格。其一生悲歌中凸显的璀璨个性光芒,比诗名更有价值。
记得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了个没头尾的事,大概道光十一年,有一不到十五的女子携幼弟乞食于村馆,适逢先生不在,遂借笔题诗“沿门乞食施恩少,仰面求人受辱多。欲赋归来归不得,临流怅望涕滂沱。”题毕挥泪而去,先生归来见诗,问遍弟子,追之不及。次日便有人见女子同幼弟死于河中。没人知道女子姓氏,记叙很短,四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