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3月2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数字化时代”需为女性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夫妻共同债务司法再定位之思 研究视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6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究视窗

《集体化时期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变化:制度系统性调适视角》

作者:刘筱红 余成龙

本文根据湖北省多点口述史访谈与鄂北冯村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材料,旨在系统分析集体化时期(1962~1980年)农村妇女的生育意愿及其社会根源。研究揭示:中国人口生育率之所以能在集体化时期迅速下降,是当农村妇女出现明显节育意愿时计划生育政策顺势而为的结果。农村妇女源于个体生活实践对生育进行了归因,发现生育子女数量越多必然会导致生活愈艰辛。而造成生育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制度变革的非均衡性:集体化时期的生产及分配制度发生了变化,但再生产的制度及性别分工制度变革滞后,妇女在参与社会化劳动的同时还肩负着生育的艰辛。制度系统性调适不足使妇女缺乏缓解生育与生活紧张关系的渠道,最终导致传统生育文化与生存理性达成了妥协,其生育意愿是在满足至少一个男孩与最优家庭供养能力形成的区间。

来源:《妇女研究论丛》2018年第1期

《剧变中的我国留守妻子及其学术与公共政策含义》

作者:段成荣 程梦瑶 秦敏

针对被广泛使用的“留守妇女”概念的歧义,本文首先提出了“留守妻子”概念。我国留守妻子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规模由剧增到快速减少,农村留守妻子的规模减少更早更快,留守妻子的来源地构成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留守妻子的居住方式类型构成正在快速直系化等。这些变化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含义。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20世纪以来中国画中女性形象的性别建构》

作者:王鹏

本文从社会性别研究角度观照20世纪以来中国画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各历史时期女性形象的梳理,呈现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图像话语对女性形象的性别特征进行要求、建构和干预,探寻其中隐含的男女关系模式和性别政治。这些女性形象成为百年中国镜像,融入了中国民众“人”的自我主体建构。

来源:《美术研究》2018年第1期

《“养马知识”与“男性性别”——对一项典型蒙古传统科技的性别研究》

作者:图力古日

传统蒙古社会中的“养马知识”与“男性性别”,都具有很强的文化特殊性,而且它们之间密切相关。本文作者认为,一方面,养马知识是传统蒙古男性鲜明的性别特征,是他们社会化的必备经历,也是他们男性气质塑造以及性别秩序形成的重要影响要素。另一方面,男性群体是蒙古传统养马知识的主要创造者、使用者、传承者。这种对“养马知识”与“男性性别”复杂联系的讨论,将把传统科技与日常生活、传统科技与普通民众相互关联起来,从而进一步展现传统科技的特殊社会文化内涵以及传统性别文化的特殊建构过程。

来源:《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第2期

《驳“因性施教”——兼论性别敏感教育》

作者:龙安邦

“因性施教”以脆弱的性别本质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论证中显露出中心漂移、自相矛盾、颠倒因果等混乱逻辑,并导致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再生产性别不平等的后果,不具备内容上的合理性。本文认为,“因性施教”在对象上的群体性、内涵上的封闭性、功能上的权力性,与因材施教的个体性、开放性和能力性根本对立,不能借因材施教而获得形式上的合法性。性别敏感教育正视既存性别事实,促进性别文化对话,又鼓励性别气质交融,努力超越性别设定,代表着教育性别平等的发展方向,是教育解决性别问题的根本出路。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