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玉林
“十九大报告到贵州,布依儿女展歌喉,一曲山歌来表意,共同唱响全贵州……”这是长顺县白云山镇中院村的妇联女干部组成的民族文化宣传队以布依山歌的形式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
过去的五年,黔南州各级妇联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家风、家教、家训”建设工作,举办“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以“巾帼心向党·扬帆新征程”为主题,开展“四讲”“四抓”“四联”系列活动和“颂党恩、跟党走、做党的好女儿”宣传活动,架好联系妇女群众的“连心桥”,办好教育妇女群众的“大学校”,当好凝聚妇女群众的“贴心人”,不断在黔南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巾帼力量。
锦绣计划助“她”脱贫
“我要用我的手艺回报家乡,带领父老乡亲扶贫攻坚,让我们的苗寨更美好。”三都县的张义琼在2017年贵州省“巧手脱贫·锦绣圆梦”妇女手工技能大赛中获得蜡染类一等奖。她开办的亘蓝母图蜡染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寨220多名妇女实现就近居家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万余元。
近年来,黔南州妇联大力实施“锦绣计划”,成功举办三届“巧手脱贫·锦绣圆梦”百名绣娘大赛,五年来培育近145家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近3万人。
黔南州妇联主席伍晓红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通过开展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绣娘们舞动指尖、飞针走线,进一步发扬和传承了民族传统技艺,将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让妇女活得更有自信,更有尊严。”
通过整合撬动社会资金,“黔妹子”“小龙女”等家政服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妇女通过家政培训、推荐就业等程序后,月薪最高可达8000元,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通过发放妇女小额贴息贷款近7亿元,带动6万余名妇女创业就业;通过开展“春风送岗”活动,成功帮助就业4987人。
改革创新让“她”激活
“这个事做得非常好!没想到我们乡镇妇联的工作能做得这么细!”2017年5月11日,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在福泉市龙昌镇调研妇联创新“1+3+3+N”工作模式时称赞道。
“1+3+3+N”模式即:建好一支队伍,规范《妇联工作制度》《妇女议事会工作制度》《妇女联系制度》三个制度,搭建社会组织、兴趣组织、联谊组织三个平台,N则指妇联发挥在精准扶贫、土地确权、殡葬改革、“四关爱”“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家庭”、拥军优属等工作中的作用。
黔南州在开展“扩大基层妇联组织成员”工作中抢抓契机、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实现了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工作的全面推开,创造了全国可复制的经验。“1+3+3+N”模式打通了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达到了“组织联建、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做、成果共享”的效果。
伍晓红告诉记者,妇联改革让妇女有了归属感、地位感、责任感、担当感,妇女工作不是“副业”,更不是“边缘工作”,切实解决了妇联工作力量的“倒金字塔”问题,形成了“群众工作群众做”的生动局面,促进了“小部门大作为”的作用发挥,赢得了“有事找妇联”的群众口碑……
普法维权给“她”保护
橘红色的沙发、米白色玻璃茶几,墙上还挂着温馨的装饰画……如果不是桌面上“原告”“被告”“审判长”等标牌的提示,进到这间屋子里的人,会误以为走进了谁家的客厅。
其实,这是都匀市平浪镇第三法庭重新装饰布置的家事审判庭。
在这里,双方当事人不再是剑拔弩张地对簿公堂,而是在“家”中促膝长谈般倾诉烦恼、化解纠纷。
近年来,黔南州各级妇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与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不断探索妇联改革与社会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模式。比如,三都县妇联与法院探索“家事法庭”审判模式,都匀市妇联与平浪镇第三人民法庭探索“家事审判”模式等。仅平浪镇第三法庭2017年受理的家事案件有301件,化解了31件,其余全部撤诉。
各县(市)区也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条各具特色的服务妇女的新路。贵定县“巾帼调解队”化解矛盾于基层;惠水县创建维权岗(站)223个;平塘县通州镇“百花仙子”团队,通过文艺演出、扶弱助困、矛盾调解,促进邻里互助,形成了“一呼百应”的号召力;罗甸县成立县乡村三级“民族巾帼调解队”,为210个家庭排忧解难……
五年来,全州各级妇联累计接待来信来访1799件,处理1770件,结案率达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