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3月22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看点 梅静:在故乡寻找存在的意义 《金钱世界》:财富与人性的寓言 她眼中的四十年 翰承书院迎春书画展在京举办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梅静:在故乡寻找存在的意义

一个站在新的时代的“80后”,梅静的归来、驻留,既带着对故园深深的眷恋,也带着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希冀,还有一份 “乡村复兴”的使命感。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丽婷

去年9月,网络媒体用“清华博士”+“守陵人”的人设把梅静推向了公众的视野。尽管祖上是以这样的“使命”迁居在河北易县清西陵,但是,梅静对“守陵人”这个称谓有些抵触。一个站在新的时代的“80后”,她的归来、驻留,既带着对故园深深的眷恋,也带着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希冀,还有一份 “乡村复兴”的使命感。

梅静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我希望大家关注我所想,也关注我所行。”

归乡,寻找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原乡

碎花的棉布长袍,搭着一条蓝色的牛仔裤、棕色的马丁鞋,这种时髦的混搭,配上她齐耳的短发,书卷气息很浓的梅静仿佛从“五四”时代走来。

如果不是她的“归来”,梅家荒废多年的老宅,依然荒废。如果不是她的“归来”,冬天的清西陵依然静寂。

梅静这个离家的“游子”,义无反顾舍弃京城优渥的工作,舍弃都市的繁华,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了儿时生长的地方。

“13岁之前,我一直在西陵镇的五道河村生活。西陵的山川,西陵的松涛,还有和小伙伴们捉迷藏、‘搂松挠儿’(松针),记忆中存贮着在这里的每一寸光阴。” 梅静说她的家族是满洲守陵人,从小也看着乡人以修缮古建为生。在古建的空间和色彩中浸染久了,梅静考入清华大学后,学习了建筑历史专业。

清华大学毕业,梅静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工作的内容都与乡村文化遗产拯救、修复有关。我曾经跋涉数十日,在云南高山云海间调查村落遗产。库伦的暮雨、大理的长云,林芝的雪山……看的越多,一种情结在心里长的越盛:我的故园该怎样保护?那可是有着历史文化宝藏的地方啊!”

梅静说,几年前她曾回家乡做过考察,看到故乡的家山已不是儿时的“模样”:文物破坏、家山开采、河道污染、建设无序、教育空间缩减等等,“我清楚地听到了它的叹息。我忽然觉得自己很可怜!一个没有了家山的人,如同一个人没有了记忆,不知道昨天以及之前的自己是谁,浑浑噩噩地茫然前行,也就没了光明的方向。”

黯然神伤的梅静,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我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有限的光阴里做些什么最有意义?”

2015年年初,梅静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辞职,回到了故乡,开始了一段不需修饰的人生历程。“我不知道能否在故乡寻找到存在的意义,我只知道这是遵从内心思考而行动的开始。我要在这里建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名字早已在心间了,就叫‘听松书院’。”

2015年5月,书院第一轮众筹完成,开始建设施工。“众筹的过程很业余,却在很短的时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有我在清华的学长、同门,也有我在设计院的朋友、同事,更有我在家乡的发小、闺蜜。”梅静笑说,“我是那么理想,大家却如此信任,正是满怀的激情让一座荒山老宅有了新的生命。”

梅静亲手画的设计图数易其稿,每个功能区域都反复思考、仔细推敲。一年后,古朴的听松书院,在几家农家乐的“包围”中脱颖而出, “身为设计师的我,听松书院的设计是中规中矩,并没有显出我的创造性。它的气质很淡然,从新生就体悟繁华褪尽后的沉静。”

立于乡野的听松书院把梅静推进了公众的视野。也带来许许多多的猜测和非议。

对此,梅静淡淡地说,“人之可贵在其清明自觉,行胜于言。我希望大家关注我所想,也关注我所行。”

实践,复兴家乡的文化和教育

梅静说在大学设计作业时,她最多选择的就是基层乡村文化空间的建设。因此她心目中的听松书院:“是位于农村社区的公共空间&公益图书馆,也是松林深处最安静的文化空间,寄托着复兴家乡文化和教育的理想。”

梅静领着记者上上下下参观了一番。一楼的公益图书馆,自2017年6月份开展外借图书服务以来,已经有农村社区读者100多位,外借图书300余册。“有一位距离书院较远村子的妈妈,周末要骑行一个小时带着她的两个宝宝来书院看书。”梅静说。

二楼的空间里,有一排书架和地上摆放着的一个个布艺垫子,顶上几十个用松果制作出的灯饰,充满了创意和美感。梅静说:“每周六上午我会在这里给孩子、家长上3个小时的美育课。前半课堂为美育欣赏,通过诗文入境和经典赏析;后半堂课为书画体验和练习。”

梅静说,蔡元培先生最早提出美育教育,他说,“社会美育就是要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精神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达到陶冶人的感情、培养人的高尚品质的目的。”

梅静每次极认真地备课,从2016年年底开课,至今她已讲到四十讲,从开课时的一名学生已经增长到十余名学生。

2017年12月31日, “听松和声”跨年音乐会在书院举行,现场来了100多人,大都是社区的居民。音乐会让 “冬眠”的山村热闹起来。

在文化贫瘠的区域想实现书院的价值,在落后的北方乡村建设崇尚文化的听松社区……梅静深知,光有情怀是远远不够的。公益活动如何行得更远更有活力?

记者了解到,听松书院主要通过民宿驿站、听松社区来实现公共空间的运转。为此,梅静他们启动了听松X项目。

听松X项目就是把听松书院周边乡民的老宅“盘”下来,重新整饬,与听松书院成为一个连接的整体,形成听松社区。梅静说:“听松社区建设不等于空间设计。经济共同体才是社区本质。简单说就是,完成对农村人的社区认同感和技能培育才是社区建设的目的。”

前不久,梅静被邀请参加了一档《创意中国》节目,谈及“听松书院”的运营模式,有专家认为,商业道路走得扎实,才能更好地推进公益。而梅静却认为,“公益起步没有时限,公益与商业不分先后。我愿意按着自己的节奏,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志同道合的爱人苑小伟给予她更大的鼓励:“你的使命是坚持理想,我的使命是让你的理想不破灭。”

深耕,传播家山“隐藏”的历史文化

梅静说自己很庆幸整个童年生长在清西陵,20年的时光,从未忘记。“记忆中落日总是悲壮地沉落到永宁山的剪影中,如此美好。家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地,是春秋燕国都城,是荆轲壮行的出发地,是萧萧易水的源头。”

打开清西陵的画册,“祖山之下,丘陵绵延;丘壑林泉,意境悠远”。

“如何把象牙塔里‘隐藏’的美好传达给大众?如何把家山厚重的‘故事’讲给世人听?让我来‘挖一挖’这宝藏吧!”梅静殷殷地说,“感谢家乡有文化遗产,有好的环境,让我有所作为。”

2014年、2016年,梅静做过两版的《清西陵保护发展规划方案》。“这里承载着我对故乡家山的深度和系统思考。首先要明了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发展的主要问题。空间维度上,文化遗产核心资源分布相对分散,没有全域游览体系;体验维度上,文化遗产展示方式滞后,停留在观光游层面,没有深度体验服务;产业维度上,没有形成文游企业,需要深耕地域文化开拓市场,形成产业。”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虽有独到的思考、宏大的抱负,但有些改变却是梅静力非能及的。但梅静并不“急于求成”,她从小处着手、一点点开始她的努力。

梅静的行动之一是开发文创产品,通过一个个物件、产品激活老迈的传统工艺,激活深埋地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她和团队制作出雍正帝印玺镇纸,根据麒麟座下的吉祥包裹图案制作出柿蒂织锦纹丝巾,把易县最悠久的制砚文化与最独特的崖柏木雕相结合,制作出既实用又可爱的新文房——“事事如意砚”,还有易水砚、铜雕、崖柏雕刻等等工艺产品。

“这些都很受‘松果儿’们的喜欢。他们通过这些文创产品,有兴趣来了解我的家山,我家山里蕴藏的历史文化。”“松果儿”是梅静对关注听松书院的朋友们的“爱称”。

梅静的另一个计划就是建设听松小院。“我们在清西陵周边的守陵村落里找到99家闲置的农房,计划简单改善,通过听松文化的植入让小院形成连锁,邀请人们来到听松小院短租或常住,深度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核心文化遗产建筑群和守陵村落互动起来,改变清西陵现有观光旅游业态,让清西陵景区实现过夜经济的可能性,让保护和发展平衡兼顾。”

这是一段理想人生的启程,梅静说,自己还在寻找,未来虽不可期,但当下收获的是内心的踏实。“我喜欢拉着儿子的手,赤脚走在石板路上,头顶有燕子呢喃,彩霞满天,余温暖暖……我也想给我的孩子送一个家乡。”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