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那样极为清静的片刻,才清晰地感受到时光一格一格地流淌,一年所有的片段、愉快的感伤的忙碌的充实的,带着一层柔光,一一掠过心头,觉得自己一年的努力足以抵消时光流逝的恐慌,心中便多存了几分欣喜。
■ 李咏瑾
城里的春节是简淡的。
一到过年,朋友圈里将近一半的人国内国外到处遛,旅行中五颜六色的陌生带来的愉悦早冲淡了惯常的年味。
而另外一半的人则回到了或近或远的故乡。那些位于县城、乡镇或是广袤农村中的故乡,掀开了自己热腾腾的大棉袄,将这些风尘仆仆的游子一股脑儿拥进了自己的怀里。在这几天中,他们的肉体与姓氏暂时剥离开庸常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归属于生养自己的故乡。
而像我家这样,既安于传统,当然不惯在春节远游;而随着祖父母的去世,故乡的老小又经历了一轮征地和迁移,从家族的发展来说,这当然是一件越来越体现社会进步的好事;但从中国人传统的宗族乡情来看,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故乡的概念渐渐泯灭。也许再过一两代人,对于祖籍和原籍里的丰富含义,只会变得更加陌生和疏离。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下,我们的地球会越来越像一个大村庄,随着我们这一代人口迁移的加剧,也许“故乡”一词,只能越来越成其为一个民族文化意义上的“泛概念”。
以我自己为例,在外工作多年,早已将父母接到了身边,所以一遇到过年这样连候鸟都早已南飞的节庆,只有无奈地将脚下扎根的这个“他乡”,踏踏实实地认作了自己的故乡。缺乏迁徙的春节,因为少了那份归心似箭,年的浓度便会淡很多。掸尘扫屋、采购食品,这些事情不止春节,平时什么时候又不会做呢?倒是节前上班最后倒计时的那几天,最有新年扑面而来的气氛,眼巴巴地瞅着要到除夕那天才放假,即使再忙碌,那忙碌也透着一种倒吃甘蔗的甘甜。
好容易到了放假前最后一天,忙完所有的工作,竟有那么一瞬的愣神。第一反应并不是急着回家,而是关上办公室的门,泡上一杯热茶,听着走廊里的脚步声渐次疏落,在一片安宁中将疲累发冷的面孔埋进温暖的掌心,只有在那样极为清静的片刻,才清晰地感受到时光一格一格地流淌,一年所有的片段、愉快的感伤的忙碌的充实的,带着一层柔光,一一掠过心头,觉得自己一年的努力足以抵消时光流逝的恐慌,心中便多存了几分欣喜。然后再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敲开温暖的家门,又从个人独处的空间切换进了家庭的温馨,向父母递上两封丰厚的红包,一家人在橙黄的灯光下有说有笑地商量明天年夜饭的安排,年节的幸福像一块巨大的糖果,突然散发出蜂蜜色的香气。
除夕夜又接到了乡下的亲友打来的视频电话,早先的老屋因为临近高速公路的规划而被政府征地之后,一家人托新农村建设的福搬进了崭新的小洋楼。在广州打工的大堂弟带着媳妇与女儿们回到了家中,在合肥做大学老师的二堂弟也携着一子一女来承欢膝下,平时老两口住着犹嫌空旷的新家一下子被塞得满满当当。不管是靠打工还是读书走入大城市中站稳脚跟,农村的青年都把开枝散叶看得极重,秉承着先成家后立业的观念,还不到三十岁即成为两子之父,也与城市中惯享现代生活而忽略婚育的青年人群有着显著的不同。
小侄女抱起地上的小黑狗给我看,搬进了新楼房以后家里早不兴养猪养牛,从原先农耕模式中的六畜兴旺进化到如今只留下一只看家小狗当宠物了。叔叔和婶婶沧桑的面孔随即出现在镜头中,互祝新年快乐之后,他们又不无遗憾地向我爸妈抱怨,习惯了几十年看天吃饭,现在地也被征了,养老保险也拿上了,孩子们更是不需要也不希望他们继续在田间地头忙碌了,只有家里挂在墙上的农具还铮亮着,眼看着渐渐蒙尘。
往年的春节,是在杀年猪、酿米酒的热热闹闹中迎来的。眼看着仓中沉甸甸的数十斗粮食,手中的老算盘拨拨上一年辛苦赚了多少,又憧憬着新一年地里塘里又该有哪些谋划,几十年这么过下来,日子有滋有味,虽然辛劳,更多的是一种踏实带来的幸福,这就是农人的节奏。如今托国家的福,想吃用什么手机上划划就有快递送上门,往年算算日子该去买种子、自己去担化肥的辰光一去不复返,可农人勤劳的因子还深扎在血脉里,这让他们感念生活越来越幸福之余,又禁不住一丝惘然。不过不管怎么样,现在的日子真的好了,好得他们当初不管是把大儿子送到陌生的沿海城市打工,还是烈日下辛苦劳作为小儿子凑够大学的学费时,只是对未来存有模模糊糊的期盼,都没想到如今瓜熟蒂落,岁月能给他们半生辛劳如此丰厚的回报。
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两个堂弟去楼下放鞭炮,叔叔婶婶依照老习俗去门口贴春联: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新春吉祥。
这对联绒底金字,早不是请村中族老所写的旧款红纸春联,和我们家一样,是年前保险公司送来的新年小礼物。
视频中窗外烟花升起,城里,乡下,隔着一个屏幕,彼此惦念,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