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2月11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家庭*文明周刊 “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引发的思考 用爱和勇气搭建亲子链接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 “情感孤儿”亦当自我反思 莫让网络成为代际沟通的唯一途径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佟吉清

春运模式开启,正当人们兴冲冲踏上返乡旅途,一篇《留学生拉黑父母6年发万字长文控诉 12年不回家讲述过去》的文章引爆网络,其热度持续不减,使得一起个案上升为现象级话题,家事因此具有了社会学意义。

化名王猛的儿子在“万字长文”中,控诉了父母给自己造成的种种伤害,字字锥心,发人深省:母亲一直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置办,对奥数感兴趣却得不到母亲的支持,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遭到父亲的打骂,高中想要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也被拒绝……全文写满王猛年少时的压抑和对父母的怨恨。一方面,王猛受伤之深导致其和父母决裂;另一方面,无微不至的父母冤枉至极。孩子这边等待着父母的道歉,父母却盼着孩子对他们说谢谢。如此激烈的亲子冲突,问题究竟出在哪?

毫无疑问,这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后果表现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父亲母亲。所谓“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很多人以为自己给予孩子生命的同时,也天然地拥有了做家长的资格。殊不知,孩子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他们需要得到特殊的保护;同时又是独立的权利主体,拥有完整的人格,有想法有需求,有表达需要的权利。正因如此,《儿童权利公约》列数了儿童应该享有的数十种权利,其中最容易被无视的是,全面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家长往往以“你不懂”“为你好”等名义,剥夺了儿童发声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弱势中的弱势群体,以至于类似王猛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引起舆论的共鸣,让很多父母陷入沉思。

从社会大环境角度看,家长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地帮助孩子成龙成凤,长大的孩子却丁点不领情,很大的原因在于人们把教育窄化为学知识。在物质上无限满足要求,学业上百般苛责,生活上极度照拂,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第一名、状元、“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单成了父母情绪的晴雨表。虽然王猛的父母辛辛苦苦把他送进北大,之后又在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究生,但他们的劳苦功高却在儿子面前一文不值,“无微不至”的父母变成了仇人,孩子伤痕不断堆积的过程,父母却浑然不知。

教育的初衷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早在一百年前,鲁迅先生曾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而今读来,仍振聋发聩。他指出,对于孩子的误解,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事实上“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的确,每个孩子和家庭情况都有不同,不可能用统一模式规训他们,但父母的爱应该是一样的。父母的作用是在孩子伤心的时候,拂去他的泪水;无助的时候,张开怀抱;在出现错误时,循循善诱。然而,王猛的父母在他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晚自习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种种无助,并寻求父母伸出援手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教训、嘲讽、训斥。如此以自我主观意志固执地塑造孩子,让王猛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被推得越来越远,以至于提出“三不政策”——不回家、不见面、不交往。

家庭教育不是父母个人的私事,而如何做父母又是门大学问,比如,如何在“过于关爱”和“放手”之间找到平衡,怎样廓清“爱孩子”与“害孩子”间的界限。在这里,最重要的一条是,别把孩子当做自己和他人的工具,不用暴力逼迫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未竟之梦,不把他当成向他人炫耀的机器。因为无论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是不是优秀,能不能考第一,父母对孩子必须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理解、指导、解放,这既是美妙的天伦之乐,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年味渐浓,但愿王猛的父母能够珍惜孩子以“控诉”的方式抛出的橄榄枝,用真诚的沟通迎接儿子回家,而更多惯于居高临下的父母则要以此为鉴,学会用平视的姿势和孩子对话,不要绝望之下祈求“苍天还我儿子一个健康的心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