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近日,腾讯发布《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52%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的重庆轨道族得知,他们有的担心父母催婚,有的为了报喜不报忧,有的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能被父母理解……对于被子女屏蔽一事,多位父母回答:装着不知道,理解但失落,儿女开心就好……(2月6日《重庆晚报》)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来到积聚着更多机会和资源的大城市。当年龄上的代沟遭遇信息化浪潮带来的“数字鸿沟”,“慢了一拍”的老人们渴望能够走进子女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只不过,“朋友圈屏蔽父母”让这一愿望落空了。
对于这一现象,说到底是父母以血缘和伦理为纽带的传统家庭观念遭遇了子女以自由与权利为核心的个体化思潮。在一些父母看来,子女是父母血缘的延续,有什么话不能跟父母讲、有什么事情不能让父母知道呢?在子女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有边界意识,哪怕是父母,也不能进入子女的“全部世界”。
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这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子女与父母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受教育水平、兴趣偏好和生活方式,拥有不同的“意义之网”。就像很多老年人不懂得“佛系青年”“蛙儿子”为何物一样,年轻人也不明白许多老年人为何总是那么爱发鸡汤文和所谓的养生、保健知识。许多父母渴望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朋友圈,打开一扇了解子女的窗户;殊不知,父母进入朋友圈,会让子女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原本渴望通过朋友圈来释放“真我”的他们,不得不装扮、美化自己来为亲人们呈现出“镜中我”——在发朋友圈之前,他们不得不掂量下父母看到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当朋友圈也逃脱不了印象管理时,年轻人宁可屏蔽掉父母。
不同的子女与父母有不同的相处之道,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让人们对同样的事情有着不同的价值认同。在朋友圈里,笔者曾经拒绝过有血缘关系的所有长辈,父母也未曾在好友名单里出现,但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尤其是结婚养育孩子之后,内心变得越来越柔软,朋友圈里出现了不少长辈,对于父母进入朋友圈这件事也能坦然接受了。
急剧的社会变迁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念碰撞与文化冲突难以避免。“朋友圈屏蔽父母”隐伏着注重个人权利与自由的“我一代”年轻人的利益诉求,不能简单地给其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不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父母与子女要想更好地相处,都离不开双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