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贾莹莹
□ 郑美荣
“大姐,你家的草莓可真甜,一点不比丹东的差!”正在棚里带着孩子摘草莓的王女士一边品尝着草莓,一边跟郎秀霞分享作为一名“资深吃货”的心得。
郎秀霞一边招呼客人,一边笑着说:“大家都认丹东草莓,是他们比我们种的规模大,但要说味道,咱这儿也是一流,咱们铁岭的沙土地最适合种草莓!”
顾客的反馈是检验草莓味道的唯一标准,郎秀霞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之所以从2002年开始一直坚持种到现在,一方面是经济效益可观,更重要的是顾客的口口相传和不断的认可。有时一个大棚能达到二三百人同时采摘。
提到为什么选择种植草莓,郎秀霞说:“穷则思变”。
在辽宁铁岭清河区杨木林子镇郎家屯村,祖祖辈辈都是以种植玉米为生,有一次郎秀霞到亲戚家串门,突然发现亲戚家种植了草莓,而且当年就能回本,这让郎秀霞看到了商机。
“那时候我们一年的收入只有3000多元,如果改种草莓建大棚得2万多元。”正当郎秀霞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前期的“巨额”投入让她犯了难。
但是当时身为村妇女主任的郎秀霞认为种植草莓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适合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和老人。她的想法得到了村党委的支持,在村里的支持下,给予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协调贷了第一笔款。
2002年的8月份,10户农户建起了第一批草莓大棚,第一批草莓一上市就获得了大丰收,第一年2万元的投入就全部回本。初次试水尝到了甜头,让大家更有信心了,但郎秀霞不满足于此,她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她觉得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不成规模,在市场上不能形成竞争力,要想长久,必须成立合作社。2008年1月,在她的倡议下,申请成立了清河区“兴裕”草莓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150人,对社员进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管理,申请了绿色无公害认证,现在,她们的草莓已经注册了“兴裕”绿色商标。坚持“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在我们村,现在留守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为了孩子的教育都上县城买房子打工了,老人自从种上草莓之后,每年都能有4万~5万的收入,给孩子们也减轻了不少负担。”郎秀霞觉得改变思维才能走出致富路。
如今在郎家屯村已经建起了近30个草莓大棚,郎家屯村也已经成为铁岭市远近闻名的草莓采摘地,每年慕名前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每年3月后,郎秀霞也会到市场上去销售,她说,她喜欢看到自家草莓被抢购一空,喜欢看到大家吃草莓露出的笑脸,在那个时候她特别有成就感。郎秀霞告诉记者,下一步她要扩大合作社规模,向上争取资金,让铁岭清河的草莓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