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择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确定自己的求职方向和站位,无目的地频繁跳槽,只能增加择业成本,拉长成才时间。
□ 赵强
近日《中国青年报》一则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有消息说,2017年的795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中,520万人投了10份以上的简历才找到工作。其中80万人的简历出现在50多家公司的邮箱。和父辈不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将毕业后的工作视作稳定的开始、唯一的归宿,求职更像是“尝试”。
调查显示,62%的2017级应届毕业生认定自己需要“先就业,再择业”。六成以上“90后”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不满1年。其中,38%的人不到半年就会另谋高就。事实上,早在前两年,这样的频繁跳槽就开始了。国家卫计委发布的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相当于中国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依旧是最吸引年轻人的都市,74.7%的流动人口集中汇入东部。这其中,“90后”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年轻人频繁跳槽,原因不外乎想多尝试不同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攒一些人生经验、工作经验。一些年轻人互相比较看谁待过的单位多、地方多,以此显示敢于挑战人生的勇气和能力。有些人甚至换了好几个省市的工作。
有专家预言,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内,社会将持续感受此类冲击带来的活力与阵痛。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对手下的年轻人说:“早晚会有这么一天,外面的阿里人比公司里的多。”盛大集团创始人陈天桥则称,盛大离职员工推荐的项目和人才,公司应该优先考虑。
面对这种人才大流动,有的单位表示了极大的担忧,惊呼自己成了“黄埔军校”。因为有些重要岗位需要培养多年才能胜任,频繁的人才流动会使培训成本加大。
对于年轻人而言,当个“跳蚤族”对职业长期发展和个人成长也不利。他们缺少阅历和工作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增强才干,但这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智联招聘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1/4的大学生毕业后感觉期望值和现实落差太大,近两成的人发现自己对职场根本不够了解。
有人曾建议,年轻人求职,可以像学游泳一样,先学会下水。不下水,即使在岸上学再多的技巧也没有用。年轻人择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确定自己的求职方向和站位,无论是先择业后就业,还是就业后再调整兴趣,都要有中长期规划。无目的地频繁跳槽,只能增加择业成本,拉长成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