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哗叽民族手工专业合作社里,一位妇女在织羊毛制品。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肖婷/摄)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哗叽民族手工专业合作社里,一位妇女在捻羊毛。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肖婷/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肖婷
19岁的残疾女孩阿孜卓玛因父母的离世变成了孤儿,一直住在舅舅家,而舅舅家仅有的收入来源是每年挖卖的虫草。16岁时,阿孜卓玛以寄养的形式在合作社学习捻线技术,2016年7月残疾人培训基地成立后,她便来到这里学习缝纫技术。一年来,她学会了用缝纫机做衣服,每个月还有一千多元的固定收入。面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的采访,阿孜卓玛有些腼腆,但笑容很甜。
以脱贫攻坚为契机,针对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因残致贫”的农牧区群众,哗叽民族手工专业合作社专门成立了残疾人技能培训基地。自成立以来,像阿孜卓玛这样,通过培训实现学技术再就业的学员有四五十位。
同样,在哗叽民族手工专业合作社也有通过培训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其中79人于2016年年底实现了脱贫。总经理助理巴桑次仁说,有些岗位的员工还可以在年底拿到八千到两万元的分红。
一栋两层的藏式小楼里,一部分工作人员在一层的工作间里撕羊毛、捻毛线,一部分工作人员在二层的工作间里娴熟地用梭子和纺织机,将羊毛、羊绒织成围巾、披肩、藏装以及西装等羊毛加工品。
巴桑次仁说, “泽贴尔”这项纯手工精羊毛哗叽纺织产品,是泽当镇的特色,不仅传承了泽当当地的文化,而且还带领合作社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合作社从生产工艺、管理、销售等多个工作岗位中吸收贫困人员,直接解决就业人数累计达122人,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420万元,2017年年底预计人均增收4万元。
32岁的卓嘎来合作社工作已有三年。卓嘎说,在没来合作社之前,家庭的收入靠农闲时外出打零工,其余时间在家养养牛羊,种种青稞和油菜。由于在这家手工专业合作社工作的收入不错,而且还包吃包住,她的丈夫也来到这里,从事绘制唐卡的工作。从前家里没有固定收入,只有一台电视机,如今,卓嘎和丈夫每年的固定收入达七八千元,并在泽当镇安了家,家里啥都不缺,什么电器都有,还把两个孩子都接了过来,让他们在这里接受教育。说到两个孩子,卓嘎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手工编织”这一产业脱贫项目,不仅仅在山南市有序有效地展开。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南木林镇,当地镇政府将当地在家的女性聚集起来,通过进行民族手工编织等产业技能培训,技能考试合格后,将她们安排到相应的岗位,既增加了当地妇女的就业率,又带动了她们脱贫脚步。在林芝市巴宜区卡斯木村,2016年4月成立的氆氇加工厂,已带动村里16名妇女就业(其中包括两户精准扶贫户)。
在边境小城亚东,除了帕里牦牛、亚东鲑鱼等特色产业外,当地的手工编织合作社,不仅展示了当地妇女的纺织技能,更让她们成功脱贫。
“因病致贫”的49岁单亲妈妈琼卓玛,15岁就掌握了手工编织技能,但结婚后由于难产,术后身体虚弱,经常住院,而琼卓玛又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当时除了挖少量虫草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经过长期治疗后,琼卓玛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在她40岁时,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手工编织技能,通过订单加工的方式,把自己掌握的这项技能转化为全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6年当地成立手工编织合作社后,她就成为合作社的一名员工。加上边民补贴、草场补贴、生态补贴等,她家今年的收入有8000多元,比2016年增加了2000多元。琼卓玛说,现在孩子13岁,上小学,她要靠自己的双手,培养孩子上大学,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人,也算是为国家做了自己的贡献。
整个采访过程中,琼卓玛一边织毛毯,一边微笑着接受采访。美丽的毛毯在一针一线中展开,美好的生活在一针一线间编织……
目前,西藏自治区通过妇字号脱贫基地、女能人结对帮扶、合作社带动了 9777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实现就业增收,带动贫困妇女增收金额累计超719万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西藏地区的贫困妇女真切、真实地触摸到了自己的 “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