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2月10日电(记者李文哲) 周五早上,跟老伴儿做好交接班,李伟敬准时出现在郑东新区体育公园便民服务中心。换上一身专业服装,伴随着悦耳的舞曲,只见他摆好舞姿,迈起舞步,“咚哒哒、咚哒哒……”和舞伴儿连跳几支都不觉得累。
李伟敬今年59岁,河南鹤壁人。因女儿在郑州工作,添了外孙后便来到郑州帮忙照顾,起初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家里就一个闺女,去年我和老伴儿退了休,户口也迁到了郑州,一把年纪来城市就是为了帮孩子照顾孙子辈。”李伟敬说,亲戚朋友都在老家,刚开始可不适应郑州的生活了。
听说家附近有了便民服务中心,李伟敬和老伴儿就来办了居民活动卡。“国标舞、手机课、豫剧团……凭身份证办张卡,这些课程都可以免费参加。”李伟敬说,办卡的时候会填一个表,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中心还会电话通知课程时间。
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了,李伟敬还多了些好朋友。63岁的马绍智既是中心学员又是志愿者,也是只有一个孩子,孙子出生后便从濮阳迁到郑州生活。相似的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位老人很投缘。
老人们参加的兴趣课程位于五楼和六楼的党群服务中心,是便民服务中心行政事务、社会事业、生活配套三大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据郑东新区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局长陈平安介绍,通过“1360工作法”,郑东新区便民服务中心突出党建“一个核心”,开展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三大服务”,推进融合方式、参与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运作模式、管理方式“六种探索”,实现服务“零距离”。
民政部公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已占总人口的16.7%。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随迁老人”的增多,目前的社区配套服务已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郑东新区的“随迁老人”很多,在体育公园便民服务中心活动的老人中,30%都是“随迁老人”。如何让老人们在新地方找到“家”的感觉,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要,成为城市管理者们必须解答的一个课题。
近日,2017中国社区公共服务(郑州)高峰论坛在郑州召开,百余名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聚焦民生与幸福感,围绕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有效提高城市的宜居宜业程度和居民生活幸福感指数等问题展开讨论。
在多位专家学者看来,郑东新区的一个个便民服务中心如同一块块有力的“磁铁”,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将辖区群众紧紧吸引在一起,让社区和谐“走进”千家万户,也让“随迁老人”找到了“新家”。
郑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平山表示,郑东新区正在努力构建家门口的“15分钟生活圈”,计划全域统一规划新建便民服务中心31个,其中一期规划新建15个、二期规划新建16个,总占地约546.57亩,总建筑面积约136万多平方米,总投资约143亿元,方便居民的衣食住行。
按照“一年成势、三年成形、五年成业”发展战略,截至目前,郑东新区便民服务中心一期15个已全部开工建设,投入使用两个,6处开业筹备,二期16个已完成选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