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1月26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 文明 促进家风建设,广州番禺做了这么多 阔别半个世纪的重逢 从中国古代家风建设中寻找智慧 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一种光荣 写给后代的一封家书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阔别半个世纪的重逢

分别五十多年亲人终相见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江平

今年国庆节前的一天,新疆疏附县萨依巴格乡帕希希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驻该村工作队队员周明冬同往常一样进行入户走访工作。79岁的吐尼沙·吾麦尔找到周明冬和她的同事,神情有点异样,手在微微颤抖、满眼含泪,嘴角也在抽动。

“怎么了,奶奶?”周明冬问。吐尼沙从最里层的衣服口袋掏出一个小布包,一层一层翻开后,一张发黄的黑白老照片映入大家的眼帘,上面是一位20多岁的汉族姑娘。“请你们一定要帮忙找到我的汉族姐姐和3个汉族巴郎子!”吐尼沙哭着说,“我们有50多年没有见面了,能不能帮我找找他们。”

在吐尼沙的叙述中,一段尘封了50多年的往事,一个感人的故事渐渐浮现出来。

1955年前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不久,吐尼沙被请到一户汉族干部家中帮忙带孩子,一带就是6年。6年间她和这家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女主人李希琴待她亲如姐妹,她也把3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3个孩子也都亲昵地叫她“吐妈妈”。

吐尼沙和李希琴一家人共同生活了6年,后来,她自己有了孩子,汉族“巴郎子”们也长大了,她就离开了。临走时,李希琴送给她一张照片留作纪念。在那个没有网络、通信条件落后、交通极其不便的年代,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家人渐渐失去了联系。50多年过去了,吐尼沙一直把这张照片珍藏在身边,珍藏在感情和记忆的深处。她时常摩挲着照片,想象着她的汉族姐姐和3个汉族孩子如今在哪里。

经工作队多方努力,在新疆疏附县老干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终于联系到了这个家庭的长子刘永辉。他是吐尼沙在刘家带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她当年最疼爱的“汉族巴郎”。

亲人终于找到,相见的日子到来了。

一早,吐尼沙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崭新的褥子,一会待在家里,一会又站在门口的小路张望。当工作队队员和刘永辉一家出现在路口时,吐尼沙蹒跚地迎上去,在众多的面孔里搜索着记忆里的那一张。

半个多世纪的想念,这对“母子”终于再次相见。

“新春,是你吗,这不是梦吧?”“吐妈妈,是我!”吐尼沙和刘永辉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连指节都发白了。“吐妈妈,你看,我带来了一些照片。”说着一口流利维吾尔语的刘永辉从怀里拿出几张家人的照片,一一说明爸爸妈妈和弟弟们的情况。刘家目前只有今年刚退休的刘永辉仍然在喀什,父母都已经年迈,跟弟弟们生活在外地,不能再出远门了。

吐尼沙一边看、一边问,突然哭了起来,刘永辉上前紧紧地抱着她,在场的所有人都很感动。吐尼沙抹了抹眼泪,跟工作队队员一一握手,说:“感谢党派了你们这些好干部来,完成了我50年的心愿!”

吐尼沙的儿女们也都过来与这位“汉族兄弟”相认。

“今天我感觉自己很年轻,好像回到了从前20几岁的时候。我现在有低保金,政府还给我发老年人补助,我自己养了羊、种了菜地,什么都不缺。我只是想念你们,想念你的妈妈,她对我比亲姐妹还好。看到了你,我再也没有遗憾了。”吐尼沙对刘永辉说。

“吐妈妈和我们虽然是不同民族,但她在我们兄弟身上付出的爱和心血并没有不同,现在我们再一次相认,今后我会常来看她。”刘永辉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