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9月2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美丽中国 鄂尔多斯:治沙招来联合国 爱自然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鄂尔多斯:治沙招来联合国

库布齐沙漠的奇迹:穿沙公路

库布齐沙漠上的度假岛

黄河湾边的沙障景观

毛乌素沙地绿洲

殷玉珍带领家人种树

编者按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框架下的三大环境公约之一,目的是协助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尤其是非洲地区)应对土地退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公约》在1996年生效,缔约方大会是其最高决策机构,从1997年至2001年每年举行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从2002年后改为每两年举行一次。

《公约》指出,实现“防治荒漠化”这个目标,需要一项长期的综合战略,同时需要在受影响地区重点提高土地生产力,恢复、保护并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土地和水资源,从而改善特别是社区一级的生活条件。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这些目标在中国正一步步实现。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全程报道大会,尤以鄂尔多斯可圈可点的治沙历程讲述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故事。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永钦

9月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最后一批参观考察活动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结束。

九月的鄂尔多斯一片金黄,金秋岁月,成吉思汗长眠之地迎来了联合国举办的盛会。为期两周的会议期间,来自190多个缔约方国家、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余名代表,围绕防治荒漠化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磋商,东道国——中国防治荒漠化的决心和举措也赢得世界各国代表的赞誉。

“真没想到,因为种树,1996年2月,我作为中国唯一一名非政府组织代表,受到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邀请在日内瓦万国宫发了言。21年后,联合国大会竟来我们家门口开了,真是种树治沙招来了联合国。”

在鄂尔多斯市国际会展中心缔约方大会会场,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的王果香兴奋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因为种树治沙,王果香的事迹被选入国家中学二年级教材,标题就叫“种树种到联合国”。从1987年她带领乡亲们种树,到今年已经整整过去了30年,今年年初,她才从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了下来。

治沙典型女性居多

说起治沙,鄂尔多斯盛产治沙典型,而治沙典型中又以女性居多。宝日勒岱、王果香、殷玉珍、乌云斯琴———她们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她们的家里,和中央领导的合影也挂满了墙。

记者曾多次实地采访过殷玉珍。在此次缔约方大会现场,身着艳红上衣的殷玉珍面对各国与会者,上台讲述了自己的传奇故事。她说:“联合国治沙会能在我们门口开,我一个普通农民能在这么高规格的台上发言,说明我们几十年治沙的汗水没白流。过去人们总爱称呼我们毛乌素沙漠为不毛之地,听起来其实并不遥远。”

杨柳是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的研究员,她研究的课题是女性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的作用。她的研究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女性在防治荒漠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0世纪50年代,乌审旗境内的毛乌素沙漠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有时黄沙在风的怂恿下,将天地连成一片,将人围困。短短数小时,风可能推着沙包围房子,掩埋庄稼,摧毁道路。出门睁不开眼,在家推不开门,是司空见惯的事。风沙每来一次,都会制造混乱:辛辛苦苦种的几亩口粮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人们咒骂着将院子里的土铲到外面,将埋没的道路清扫出来,人们对沙漠有捶胸顿足的恨,也有力不从心的无奈,很多人被黄沙“欺负”得外出谋生。

“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风沙欺负死。”这句殷玉珍说过的话,成为鼓舞治沙者的精神格言。在她的感召下,周围群众积极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她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十大女杰”等殊荣。

秋天的井背塘五彩缤纷,这是在荒凉的毛乌素沙地中人工造的一片绚烂。不光是地里丰收的荞麦、玉米,还有每天近百人的参观和旅游人群,让这个蒙陕边境的偏僻之地生机盎然。

不过,秋色中最靓丽的还是身着红色上衣,头甩黑色大辫子的女主人殷玉珍,井背塘到处都是她的身影,秋风中不时传来她的笑语。

“一边忙着收秋,一边忙着接待客人。等国庆长假一来,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有时候正在地里掰玉米棒子,客人来了我就得赶快去招呼,大家慕名而来,哪怕给人喝上一口水也行呀。”殷玉珍说。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一名普通农家女,自1986年起,殷玉珍和家人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建成近6万亩绿洲。

但是,实现防风治沙的殷玉珍并不满足于田园的鸟语花香,又把心思放在先辈们没有经历过的“沙里淘金”。

“治沙改善了恶劣环境,治沙人的生活质量也该提高,这个钱要从沙漠里挣。我不仅要做治沙状元,更要当致富能手。”

殷玉珍先是在树林里面种些黄米、荞麦,逐步扩大到玉米、土豆、西瓜和树苗,摸索出了致富的路子。2005年,殷玉珍成立了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还注册了“漠海”商标,主要经营自己的绿色有机食品。她的产品迎合了现代人的健康需求,有机米曾卖到40块钱一斤,土豆卖到4块钱一斤,产品不出乌审旗就被抢购一光。近年来,加上出售上百只牛羊,殷玉珍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超过百万元。

为此,殷玉珍建起了一个能够同时供500人就餐的餐厅。在她的努力下,地方政府在井背塘投资建设的生态教育基地也在紧张施工中。

2011年,殷玉珍参加了在韩国举行的保护环境和水资源国际会议,获得2010年水环境大奖“盖娅”奖。几年来,殷玉珍的足迹遍及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去领奖还是演讲,她都给自己一个任务:“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治沙精神和经验。”

殷玉珍的故事,就是成百上千中国人治沙的故事。

荒漠化治理彰显绿色“中国梦”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绿色“中国梦”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它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让土地生产力衰弱,威胁江河安全,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沙区人口的贫困化。

一直以来,与沙抗争、与沙相处都是中国沙区人民面对的重要问题。据第五次《中国荒漠化沙化状况公报》显示,中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0%,分布在京、津、冀、晋、内蒙古等18个省区市,约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新中国68年的治沙史,堪称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在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下,中国防沙治沙事业成绩斐然,工作涉及法规、科技、工程、监测、政策、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目前中国已经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呈现出沙化土地持续减少、沙区植被不断增加、部分地区生态改善的良好局面。

黄河似弓,沙漠如弦,库布其沙漠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黄河南岸。据内蒙古林业厅厅长牧远介绍,库布其沙漠曾被称为“死亡之海”,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泥沙2亿多吨。如今,经过科学治理,茫茫沙海已披上绿装,输入黄河的泥沙不断减少,为黄河安全构造了生态屏障。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会议上感慨地说:“中国为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个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一直以来,中国依托科技进行荒漠化防治,并致力于该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创造一系列实用治沙技术。草方格沙障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样的草方格沙障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是一项公认的世界奇迹。这种沙障在中国沙漠治理、交通线建设和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世界赞誉为凝聚中国治沙智慧的“中国魔方”。

此外,在工程治沙、化学固沙、生物治沙、综合治沙、机械化治沙等方面,中国也有许多科学发明和创造。由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是世界首台机械化治沙车,已投入使用。喷灌、滴灌、微喷灌和渗灌等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推广,是中国治沙领域的又一项技术创举。

鄂尔多斯治沙样板获国际赞赏

在伊金霍洛旗新街治沙站阿鲁图作业区,一条由沙柳枝条铺设而成的小路在沙丘中蜿蜒纵深。道路两旁,一丛丛沙柳在微风中摇曳,沙障内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来自澳大利亚的参会代表乔纳森用手摸了下脚下的沙土,又摸摸沙柳的枝条,向一名技术人员询问:“这种植物的根系能达几米?”技术员人员告诉他,沙柳的根系能向下延伸4米,横向长至3米多长,它是防沙治沙的先锋树种。最为奇特的是,沙柳这种沙生灌木还能像割韭菜一样,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

在阿鲁图作业区,灌木林面积已经有22000多亩,沙柳资源十分丰富。以前,村民都把平茬下来的沙柳当烧火棍子用,直到3年前,东达集团开始专门收购沙柳用于刨花板的制作,年产量10万立方米的刨花板项目每年就可用掉30万亩的沙柳,沙柳一下子就值钱了。但是,近两年市场销售持续低迷,除了东达集团,其他的刨花板加工企业均已停产。于是,鄂尔多斯市政府于2015年10月正式在伊金霍洛旗投产了沙柳木型材项目。

“这个木头我感觉很有意思,能介绍一下吗?”在小霍洛作业区,德国参会代表拉尔夫对沙柳木制作的斗拱产生兴趣。据介绍,这是依托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提供的沙柳木型材制造技术加工而成的。

“德国市场目前对这款木材很认可,前段时间刚订制了140套沙柳木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沙产业工程装备研究所总工程师李茂林说,“现在沙地里的农民也靠种植和平茬沙柳致富了,这不仅能有效解决沙柳平茬和种植的瓶颈问题,而且能调动农牧民种植沙柳参与沙漠治理的积极性。”

在伊金霍洛防沙治沙项目区,大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治沙办法。该项目区地处成吉思汗陵北,从2010年开始,由政府投资,通过大面积推广沙地樟子松治沙造林,启动实施了成吉思汗陵周边防沙治沙及视觉景观区绿化工程。如今,677万株、9667公顷的绿化面积为美丽的天骄圣地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

2015年,该项目区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唯一以沙地人工植树造林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伊金霍洛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不足3%、近一半土地面积沙化,到现在森林覆盖率达到36.35%,植被覆盖率达到88%,生态环境变化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些数字也深深震撼了各国参会代表。

荒漠化治理任重道远

随着本次大会的落幕,也达成多方共识,取得积极成果。这些成果凝聚着与会代表的智慧,明确了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今后努力的目标和举措。

——通过了公约2018~2030年战略框架,明确了实现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的战略途径、步骤和监测指标。

——占全球人口70%的112个国家承诺加入“土地退化零增长”自愿目标设定进程,并启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土地退化零增长基金,创新资金筹措渠道。

——通过了《鄂尔多斯宣言》,强调政府主导、多方合作,调动私营部门、民间组织、妇女和青年参与的重要性;认可防治荒漠化、遏制土地退化、减缓干旱、缓解沙尘暴危害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粮食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承诺加强荒漠化防治、遏制土地退化、修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

——达成《“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通过机制性对话,加强沟通协商,在项目示范、资金投入、信息共享、技术培训等方面推动务实合作,携手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治荒漠化能力,遏制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趋势。

——通过了《全球青年防治荒漠化倡议——防治荒漠化,青年在行动》,呼吁全球青年人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说:“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考核体系,以及工程建设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履约与国际合作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与此同时,我国依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境内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近五分之一。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还有3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在全国现有沙化土地中,具备治理条件的有50多万平方公里,防沙治沙任务依然艰巨。全球也同样面临着荒漠化扩展的严峻挑战,联合国2015年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一重大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照片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