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特约评论员 高富强
随着美国斯坦福大学罗斯高教授的演讲《农村儿童的发展怎样影响未来中国》在朋友圈刷屏,起初,争论的集中点在于应该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城市福利政策,还是应该在农村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讨论中被开启——妈妈该不该回到农村照料孩子?
在演讲中,罗斯高称,在中国城市,许多孩子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在中国的贫困农村,这一比例要低许多。而农村孩子不能上高中的原因,按照罗斯高所说,是“一半的农村宝宝一辈子没有一个很好的IQ(智商)能够去用于学习”。罗斯高对此给出的解释是:“营养不良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觉得更大的问题是养育问题——怎么养孩子。”在演讲中,罗斯高教授反复提到“妈妈”这个词。为了说明妈妈的重要,他在演讲中说,0到3岁期间,父母把孩子给奶奶带,自己回去工作,孩子平均IQ是88,53%的孩子IQ低于90,智力发展缓慢。但是“我们教了6个月,上26次课,如果妈妈在家,孩子的认知发展完全正常”。
其实,这背后暗含的逻辑是——照料子女的责任与爸爸关系不大。众所周知,孩子是父母双方的,怎么能把照料孩子的责任单方面压到妈妈一个人身上?
当然,农村中常见的状况是,爸爸到城市里打工,妈妈在农村照顾一家老小。如果相关团队做与留守儿童有关的项目推广,或许只能找妈妈配合。让爸爸转换角色,像现在的妈妈一样照料子女,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改变过程。
但是,罗斯高教授却把现实的不合理当成了继续维持不合理的理由。他说,要提升农村孩子的认知能力,必须要让更多的妈妈回到孩子身边。
罗斯高教授的建议看起来并不太靠谱——让妈妈单方面回家照顾孩子,本质上就是把妇女与孩子与家庭捆绑,这是准备把妇女来之不易的走出家庭的进步又打压回去。
农村妇女地位的提升,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冲破家庭的羁绊走向社会,到城市务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农村来到城市,她们改变了必须依赖丈夫或婆家的千年传统,有了梦想,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并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事实上,留守儿童的困境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去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到,“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并没有专门强调留在家里的必须是母亲一方。虽然现实中可能更多的妈妈会回归家庭。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化解,当全世界都在倡导爸爸应该参与养育孩子时,提议“妈妈回村看娃”,真不是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