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9月1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应警惕舆论对个案的放大损害女性形象 “悬空老人”开始“说走就走” 还有什么会被拿来“共享”? 要求“妈妈回村看娃”不是个好主意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1.0参与评分人数:3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警惕舆论对个案的放大损害女性形象

面对汹涌的舆情,有一点值得注意,即舆论对“隐孕”和“骗婚”个案的放大,严重损害了女性群体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厌女心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以个体替代整体、将个例推导为普遍的欠理性欠客观的评判。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近段时间,两则与女性有关的社会热点新闻在网上引发大面积舆论潮,至今余波未了。值得关注的是,二者皆为负面新闻,其中一则为宁波市女职工“隐孕”事件,另一则是程序员苏茂享自杀并指责前妻“骗婚、勒索”事件。尽管这只是两起极端个案,不能以偏概全,但仍然极大地影响和伤害了女性群体的形象,毕竟前者涉及女性的职场形象、职业道德、个人诚信问题,后者关乎女性在婚姻、家庭领域的道德和操守——职场、婚姻、家庭,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领域。

这两起事件的背后,折射出当事女性的三观出现了严重偏差。尽管“隐孕”入职可能事出有因,但休完产假后便辞职的做法确实欠妥,影响用人单位聘用女职工的积极性,也伤害了其他女性的利益。而苏茂享的前妻骗婚和索要巨额钱财引发当事人自杀,影响非常恶劣,这种希望不劳而获、企图通过恋爱和婚姻攫取财富的行为引发激烈声讨。究其根源,在于她们欠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其所作所为有违公序良俗,对主流价值观造成了剧烈冲击,甚至涉嫌触犯法律,因而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面对汹涌的舆情,有一点值得注意,即舆论对“隐孕”和“骗婚”个案的放大,严重损害了女性群体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厌女心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以个体替代整体、将个例推导为普遍的欠理性欠客观的评判。同时,我们也反对媒体在报道事件时使用“毒妻”“恶妇”等带有歧视性和污名化的用词,给涉事女性贴上标签,即使当事人违法,其人格尊严也应该得到尊重。

但是,对于少数女性背离职业道德,欠缺职业精神,或者在恋爱、婚姻中通过不法手段谋取财富的此类行为,我们应该坚决反对,该承担道德责任的承担道德责任,该承担法律责任的承担法律责任,决不能姑息。尽管这并非普遍现象,但也应该由此反思:面对纷繁复杂、价值观念多元的世界,应该如何把稳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

正如有句英文谚语所言,“只有灵魂过了铁,人格才足够刚强。”多年来全国妇联所提倡的“四自”精神,乃女性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源,正是灵魂之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女性都应该努力践行“四自”精神,将其融入血液中,铸进灵魂里。当女性真正将“四自”精神贯彻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才能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各个领域迸发出耀眼光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