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9月9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周刊 发展 “农民脱贫的主动性真正调动起来了!” 河山岩古村:如何延续“天人合一”理念? 妇女种植西红柿 穷村走上富裕路 给农田装上“智慧眼” 乡约甘肃西峰区给爱唱歌的姑娘说媒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山岩古村:如何延续“天人合一”理念?

□ 永州考察组

河山岩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金盆镇,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座以骆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整个村落被山水环抱,自然景观优美,古建筑和村落格局至今保存完好。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村落格局与建筑体现“天人合一”

河山岩村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大山之侧,溪水之滨,整个村落坐西朝东,南北西三方被群山环绕,远望青山叠翠,郁郁葱葱,有如水墨山水,特别是村后的后龙山,古树参天,云雾缭绕。村前,是广阔的田野,不远处是波光粼粼的金盆湖。村庄建筑呈半月形在山脚下舒展开来,远远望去,檐廊衔接,起伏绵延,如古堡般幽静而美丽。

河山岩村先民将古民居建造在如此优秀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近乎完美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农耕文化与文明融合的杰作,更是古人追求品质生活的标准选择。

村内古民居建筑风格非常讲究,每一个院落,屋内都有天井、照墙、堂屋、厢房。房前屋后,条石铺路,沟渠环绕,先民将村旁的泉水引入,使泉水贯通全村。在房前屋后的沟渠里即可采摘水草和捕捞鱼虾,整个古村落的建筑就像是镶嵌在流动棋盘上的点点明珠。更令人惊叹的是,整个古村落,除了明渠之外,每户天井处还连接着暗渠,明渠用于引水和洗涤,暗渠用于排污,互不牵连。

河山岩古村的建构,透射出先民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其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使得村落的布局和自然环境水乳交融,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为居住者营造了富于生机活力的生态聚居空间。如何处理人同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有一个极好的诠释。

空心化和环境恶化威胁村落保护

和许多村落一样,河山岩村也存在空心化问题。笔者发现,河山岩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原因为两个:一是劳动力外流,大量青壮年进入城市务工或经商,村落中留下的主要是老人、儿童。另一个原因是村民搬迁,村落居民为追求更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而离开原有住所。随着青壮年的离开,农业存在萎缩现象,村落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外出劳动力。同时,随着上一辈人的逐渐老去,他们所传承与演绎的民俗文化、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困境,村落文化随之出现断层危机。

除了空心化,河山岩村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恶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河山岩古村内既没有固定的垃圾桶,也没有张贴注意环境卫生的警示牌。村内虽没有集中大量的养殖业,但部分村民在自家宅基地内设鸡舍、猪圈,养殖少量家畜,造成养殖用地与自留地混杂,分布零散,利用率低。古村内的公共厕所还是遗存的老建筑,至今仍在使用,由于是旱厕,卫生环境较差,既有损于村落形象也不利于村民健康。岩溪水渠虽然整体上保存完好较为清洁,但还是可以发现有不少生活垃圾被丢弃于河道之中。

古村保护与开发须处理好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人与自然如何共处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如今包括河山岩村在内的不少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人地关系层面上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忽视了对自然与文化资源的适度利用。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重视人地关系。政府和村民应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笔者建议将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和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村规民约,让村民意识到人地关系的价值和重要性。比如,岩溪水渠是河山岩村重要的供水和排水系统,也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与文化符号,因此水渠的清洁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其次,开发要有序有度。前期规划就要把人地关系考虑在内,注意对资源的适度利用。这里所说的资源,不仅包括文化旅游开发所涵盖的文化资源,更包括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发展应以人为本,合理有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形成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生态环境。

河山岩村的先民早在数百年前就依靠这里优质的泉水养鸭发家,古代这里流传“一鸭二蛋”的说法,水源处附近的水域生长的鲶鱼肥美稀有,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因此要利用好这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让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脱贫致富。

(永州考察组成员为刘灿姣 杨刚 杨帆 林伟 杨洁 方强 吴耀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