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彭芸 发自北京 在王成韬看来,如果不是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他的清华梦或许就只能是个梦。然而,王成韬圆梦成功,被清华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录取,成为村里迄今为止第一个清华学子。
王成韬的家在靠近中缅边境的一座小城,云南腾冲县明光镇东营村王家寨,从这里去县城要坐两个小时的车。家里靠种植水稻、玉米、烤烟等为生。每当烟叶成熟的时节,王成韬和家人常常要起早贪黑地去采烟叶、晒烟叶。余下的时间,不是在地里干农活,就是在家里做饭。到清华上大学前,王成韬从未走出过这小小山村。
2012年起,国家开始实施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2013年,指标从1万个增加到3万个,腾冲县也被纳入其中。王成韬幸运地成为清华大学在云南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命运从此转了一个弯。
而来自陕西商洛的女孩唐巩,作为2011年清华首批“自强计划”学生、优学派的励志形象代言人,经过在清华大学的4年学习之后,最终凭借自己的聪慧与坚韧,以优异的成绩敲开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大门,从边远贫困农村地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虽然近年来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已有较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区域之间特别是当前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贫困地区考生上本科一批录取学校的比例上升相对缓慢,2015年全国考生一本平均录取率为8.5%,680个贫困县为5.7%。因此,中央提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让知识改变寒门学子的命运,通过教育阻断代际贫困的传递。
与大城市的同学相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参加统一考试,往往处于弱势。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专项计划实际上是开通了一条高考特殊通道,让像王成韬和唐巩这样的“幸运儿”越来越多,贫困地区学生多了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一向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基本教育政策。如何让教育公平更多普惠农村学子,缩短高等教育方面的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农村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义务教育及学前教育等方面倾斜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随着专项计划的开展,重点高校的农村在校生比例有了显著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5万人。2016年、2017年这个规模还在扩大。
2012年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要求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异地高考”政策实施。从2013年开始,多数省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 2016年,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共有11.8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报名参加了高考。有关专家认为,推进“异地高考”是在更大的范围内体现了教育公平。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表示:“目前我国高校没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招生中只能按分数从高往低录取。在这种招录体制下,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学生享受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远远少于发达地区学生。因此,应该对这些农村优秀考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要考虑他们的学业水平,也要适当考虑取得成绩所依托的社会资源的多少,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表示:“实现教育公平,高考制度也应改革,不能仅重知识的考查,要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质等。而根本解决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从2017年起,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将享受同样的“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贴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每个学生背后的义务教育经费可以“钱随人走”,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又多了一份财政保障。另外,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200多万学生。
从“营养改善”到“定向招生”,从“异地高考”到“两免一补”,我们正在一砖一瓦地将城乡教育的鸿沟填平,让公平教育惠及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