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大热天,环卫工人万一中暑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在为他们合理安排工作时段,设置歇歇脚、喝杯水等爱心休息点的同时,有没有办法实时掌握他们的身体状态,在出现突发状况时第一时间发现?这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环卫工人用上了智能手环。(8月13日《钱江晚报》)
一个尊重劳动价值的社会,会努力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长期以来,环卫工人通常处于一种“各干各的活儿”的状态,难以对工作绩效实现有效的监管,需要帮助的时候也难以寻求社会支持。智能手环依托“互联网+”,将每一位环卫工人纳入网络化治理体系中,有助于提升环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关爱与呵护他们。
环卫工人往往实行“任务分摊制”和“责任承包制”,每个人负责一定路段的清洁工作。这样的劳动分工表面上没有问题,实际上却缺乏“异质思维”。一方面,不同路段在路面状况、人车流量、垃圾数量上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即使是同一路段每天的环卫工作量也并非一成不变;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数环卫工人都恪尽职守,依然会有少数人在作业的过程中违规操作,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环卫智能手环”既是“紧箍咒”,也是“保护伞”。通过内置的定位系统,环卫部门可以及时掌握保洁车的具体位置和在岗数量,获取作业轨迹。一旦环卫工人出现偏离预订工作路线或者长时间停滞等情形,智能手环会发出报警信号,让那些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情况的环卫工人得到帮助与救治。智能手环犹如一个实时对讲机,能够迅速传递信息、获取来自团队的支持,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让他们更加轻松。
环卫工作不能仅仅依靠环卫工人的劳心劳力,却忽视了机械化、智能化建设。降低环卫工作的安全风险,提高环卫工作的工作绩效,应该通过机械化、信息化手段降低他们的劳动强度,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环卫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有助于让环卫工作更加精细化、人性化。
环卫工人作为劳动者,理应得到更多的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在公共资源有限的格局下,环卫工作投入显然需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发展观念的重塑、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提振,让“环卫智能手环”成为生动、温情的现实。智能手环不仅能切实地裨益环卫工人,也能够促进环卫工作的转型和创新,从而惠及广大市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环卫工人让城市更干净。以智能手环为镜子,融入更多“技术视角”,只有将体力劳动与机械装备、技术支持有机结合起来,环卫工作才会更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