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云晓
经常会有一些父母产生这样的疑问:我看过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中国的外国的都有,也试着用其中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挺管用,但更多的是不太有用,对我的孩子效果不大。难道这些书真的没必要读吗?还是使用不得法?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家庭)所期待的人才。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接受教育的是人,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在利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其才会改变自己,而这种改变未必是教育者所期待的。
教育的理论来自对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教育研究者从实际生活中找出具有代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指导未来的教育行为,调控教育的方向。家庭教育的书籍大多是把一些经典的教育案例记录下来,辅之以相关的理论加以佐证,供读者分享,这是好事,无可非议。关键在于,读者怎样理解教育原则,怎样运用教育规律?
对此,我们不妨遵循几个原则——
不要机械照搬别人的教育经验。要认真分析那些经典教育例的教育背景,如孩子的个性、能力,家庭组成成员的状况,社会文化差异等,仔细揣摩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和照搬他们的教育方法。因为,时代、地域、家庭和孩子诸多因素不尽相同,简单模仿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成效。在不同的环境下,施行同样的方法也有可能造成截然相反的结果。有句老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照单全收而不知变通,想必孩子也成为各种繁杂的教育理论的“小白鼠”。任何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机契合,才能有意义。
要冷静分析孩子的特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父母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孩子的个性是一板一眼,就别照着某些书上说的要严格“立规矩”,而是更倾向于帮助孩子开拓更自由的成长空间,培养他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反之,如果孩子聪明活泼,但比较散漫,这时候,对他过分随意的行为予以制约和奖惩的规矩则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期待,力争理性面对现实。有时父母把教育目标定得过高,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以为用了别人有效的方法自己孩子也会取得相应的成绩。因此,要做理智父母,努力营造理性教育氛围,通过环境、情感、方法等因素的控制,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琳琅满目的教育书籍我们应该看,关键是该如何吸收利用,摸索出更适合家庭情况和孩子个性的教育方法。我们要做的,不是读100本别人的教育书,而是用心“写出”一本最符合自己孩子成长历程的“书”来。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