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8月3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什刹海 奥多耶夫采娃笔下的“白银时代”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客人 风中的王老师 醉白楼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中的王老师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王老师的学识和讲课是典型的高知水平,但留给我的却是一个非典型的老师形象。我看到的王老师总是笑着,瘦着。

■ 舟子

5月2日,王老师走了。在那之前不久,我有过一次再见他的机会:王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一篇王老师的文章,我觉得写得真好,就推荐给了一个熟识的编辑,不久之后,文章刊发出来了。我问样报送至哪里?王同学说:“过几天,王老师要来北京看病,到时师生饭局聚聚,把样报带上。”那是我第一次听说:王老师生病了!而且是肺癌。我深受打击。

严格地说,王老师不是我的“嫡亲”老师,而是王同学的,我和王同学同系不同专业。但我也听过王老师的一门课,听了一学期。作为一个象牙塔里成长的人,我上过无数一个学期的课,但王老师的课是我听过的终生难忘的课——即使有之一,也是很少里的之一。是讲鲁迅及文学的课。具体讲了什么?记不清了,毕竟我已离开大学校园太久,虽然,现在下班我也可坐车路过它,但我甚少去走进它了。单从外观看来,它也是变化不小了,内部的变化,应该就更多了:曾经的同学云散了,曾经的老师不少都退休了……我只记得王老师的讲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一般的好评:这老师真是厉害呀!他的课听上多久也不厌倦!只记得,他融会贯通的能力那么强,明明是毫无关联的人物、事件、概念等等,经他一串联,似乎都有了关系,都活了!

关于鲁迅,有很多大道理和大概念,但经他把不少的小道理和小概念往里一放,纵横捭阖,各个关节似乎都打通了。听起来,不单是在研究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而是在研究思想与生活本身,这生活与思想与文学史上的大人物有关,也与我们的寻常人生有关。以前看到“融会贯通”一词,有点不明觉厉,王老师的课让我彻底理解了这个词。我觉得他就是那种对自己专业的学问融会贯通、对世事洞察明了的人。这样的高端水平,虽不能至,如此近距离景仰一下也是好的。当我读着他的博士论文专著和其他文章、学习热情高涨时,有时会想:假以时日,我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学人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不过,我亦欣然:能有这么一位高师引领着一窥思想与学问的极致魅力也是三生有幸了。

王老师的学识和讲课是典型的高知水平,但留给我的却是一个非典型的老师形象。我看到的王老师总是笑着,瘦着。除了课好听,他上课时的发型也曾令我印象深:脑后的一撮头发支棱着,似乎主人起床晚,没来得及梳就冲到了教室。只是我记不清这是一次印象被我放大了,还是几次的印象综合。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当时经常可见身边同学急匆匆地赶往教室,如此显得匆匆的老师我还没见过,老师大多是气定神闲、悠然而至。印象更深的是:课间一休息,王老师就奔到隔壁的一间屋子里去打斯诺克了!似乎根本不打算梳理头发,也不介意。奔向棋牌室时,他的笑容灿烂,动作迅捷、急切!像一个生怕被别人抢了先的小孩。

王老师爱抽烟,所以,他上课时还有一大景观,那就是他一边抽烟一边讲课。一支烟完,旁边的嫡系弟子又递上一支,点上,他接着抽,相当默契,讲课节奏丝毫不受影响。那时禁烟的宣传还没这么声势浩大,专注听讲的我似乎对当年的烟味也没有怎么闻到,因为我坐得离他不是很近,但也不太远——小班授课,人并不太多。工作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吸烟有害健康,有点替他担心:抽那么多烟,王老师的身体还好吧?有时会想问王同学:王老师戒烟了吗?但我跟王老师没有熟悉到那份上,而且王同学自己也是烟民,当时递烟的人里就有他。我也就一直没有问,偶尔会想:王老师戒烟了吗?暗自希望他戒了。

那天的聚会,我没能去,因为那一阵天天忙,晚饭时间根本到达不了聚会地点,样报是后来寄走的。其实,见与不见,对于王老师无所谓,也许他本来就不认识我,那时听那堂课的同学有十几二十来个,一般来说,老师不可能一一记得。只是我想见见他,因为关于老师的记忆之中,清清楚楚的一位就是他,受教、受益良多,大恩难以言谢,见上一面也是好的。没能去成,我想:以后还会有机会,王老师以后还会再来北京的。他现在好像常住南方。

当年,他被那所南方大学重金相聘的消息成为新闻,创下了当时的教授身价之最。我看到那则新闻时,很是欢欣:他值这样的价值——他是给予了我在内的学生们很多知识和人生理解力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他又是那么随和、不装、典型的非典型知识分子。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毕业后,我没能再见到王老师。王老师走后,王同学在朋友圈贴出了以前的一些师生合影,几张里有我:那是毕业之际,我们专业的同学和老师在校园里合影留念,碰到了王老师和他的弟子们,于是照了大合影。照片里的我们都比现在年轻,王老师的头发还是硬硬地支楞着,但从前面看,没有翘起来的。我喜欢这样看起来像是立在风中的王老师,所以,就以此命题该文了。最近,还看过几篇感怀王老师的文章——怀念他的人不止我一个,有的附有王老师的晚年照片,他比当年稍胖了一点点,但还是笑着、不装,还是有立在风中的感觉。

王老师,很久不见,有点想念,依旧想念!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