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7月23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 教育 孩子的行为因何莫名其妙? 小鸟,飞吧 聚焦家庭建设传承最美家风 孩子有说“不”的权利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的行为因何莫名其妙?

□ 邬妍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3岁的女孩,经常表现出追求完美或者很执拗的情况。比如:妈妈帮她剪纸,如果不是按照她想要的那样剪了就大哭,要求贴回去重剪;饭菜必须分开放两个碗里,而且碗离她的距离也有固定的要求,否则又会大哭。

另一个案例是:一位妈妈说:女儿马上要上一年级,幼儿园开始教一些拼音和数字。女儿写拼音的时候,首先是要求作业纸必须绝对干净整洁,不能有一丝褶皱,否则就会很不开心。然后呢,过程中稍微写得不满意一点点,就必须擦了重写。擦多了纸又皱了,妈妈劝两句就开始哭。常常一个简单的作业要哭哭啼啼折腾一个多小时,大人孩子都特别疲惫。

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两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是类似的,都在追求完美,都表现得如此执拗。但是,第一个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用敏感期来解释,而第二个孩子执拗行为的背后藏着其他的原因。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先找到这些原因,进而提供给孩子她所需要的帮助。

同样是执拗,为什么3岁孩子处于敏感期,是正常的,而6岁孩子的父母就需要找原因、想办法了呢?

首先,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个体(幼儿)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

就拿秩序敏感期来说,在儿童2~4岁阶段,他们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就会令他们手足无措。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各方面能力有限,他们只能掌控相对有秩序的环境,而变化多端的环境会使他们产生混乱,感到无助;在情绪上会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

掌控感在人类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控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比如,案例中的3岁女孩想要通过重现同样的剪纸来确认自己对剪纸行为的认知时,发现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时,她便会不理解,不认可,不接受。如果外在环境迫使她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她就会绝望、崩溃。也许我们看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眼里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在我们眼里也许剪坏的只是一张纸而已,但是在孩子眼里却是剪坏了她的认知,这种破坏性我们可想而知。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撕心裂肺地哭了。

而第二个案例中的孩子已经6岁,在身体、心理上的发展已经有所提升,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很多事情了。在这种状况下,她依然表现得如此的敏感和执拗,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试想一下,当事情的发展与我们的预期不同,或者超出了我们掌控的范围,我们很有可能出现情绪上的反应,这其实是大人孩子都会有的正常反应。

当外部环境未能按照我们的期望发展,我们的本能就会产生冲动,这种冲动驱使我们做出行动,努力让事态回归到我们的掌控中。从这个层面看,所谓的“秩序敏感期”其实是一种对掌控感的需求,并非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情况,而是贯穿于整个成长过程,无论是幼儿还是成人,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都会出现“敏感”的反应。而这种“敏感”的反应更多的就是出现“情绪失控”。

那么,情绪为什么会失控呢?想想我们自己的日常状态。假如一整天心情不错,事事顺利,那么偶尔碰到点突发状况也就不太会放在心上。亲子关系中,如果孩子一直很懂事、很配合,那么他偶尔“出格”一点我们也比较容易原谅。孩子也一样。童年生活完全不像大人一厢情愿认为的那样无忧无虑,孩子一方面能力有限,很多想做的事做不到,另一方面事事要受大人、规则的约束,难免会积累负面情绪。当我们看到孩子因为摆放碗筷的位置不合适而大哭,因为作业的一点点不完美而焦虑,我们需要做的恐怕不仅仅是将其解释为“敏感期”,等待时间来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再多想一想,孩子的这种“执拗”和对规则秩序的“敏感”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这个原因很可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太多的控制和管束,以至于他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能决定,什么状况都不能把握。对掌控感的极度缺乏导致他在一些生活细节上非常“较劲”,试图以此来挽回自己对事物的“掌控”。掌控感是一个孩子建立自我的一项基本的活动,很多时候,他必须跟别人意见相左,才觉得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掌控感是孩子们奠定独立意识的基石。

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掌控感,让孩子体会到:我是有用的。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我有力量,我有用,我能行,我很好,这些是孩子将来建立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作为爸妈,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掌控感,体会到小小的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并不需要多大,它是专心做某事,或者努力克服困难时候获得的一种感受。

掌控感是创造、操纵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正是在这样的愉悦中,孩子产生了我能行、我有用的感受和信念。

在孩子那些“莫名其妙”的行为背后,藏着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渴望。作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可能面临新的挑战,有时很煎熬,有时很幸福。父母需要在相伴的过程中放下愤怒,放下焦虑,积极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提供给他们需要的帮助。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