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贾莹莹
“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要让老百姓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这是郭秀芬工作日记上的一段话,也是她努力的目标。
今年62岁的郭秀芬,担任沈阳市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王爷陵村党支部书记长达17年,从1978年担任村妇代会主任开始,她的村官生涯已近40年,她形容自己是村里的一块“万能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郭秀芬也是王爷陵村历史上第一位女书记。说到村里的党员为啥推选她当书记时,郭秀芬觉得可能是自己当村妇代会主任以来积攒了不少“人气”,党员和村民们都觉得她踏实、肯干、能够真心实意为村民们解决问题。
事实上,只要是为大伙儿为事、为王爷陵村办事,郭秀芬总是身先士卒走在最前面。
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
王爷陵村坐落在法库县西北部的巴尔虎山脚下,全村耕地面积6280亩,430户人家,1700人,主要种植粮食,1994年以前人均收入总是在1000元上下,之后虽然村里搞起了棚菜开发,可零打碎敲始终形成不了规模,产品卖不上价钱,效益低。
穷则思变。2000年春,郭秀芬上任王爷陵村支书后,和村“两委”班子通过多方考察、调研,最后决定扩大棚菜种植规模。由于前些年棚菜收益不高,一些村民对再搞棚菜积极性不高。除了通过做思想工作,提高大家对棚菜产业的认识,她还和乡亲们一起分析棚菜生产效益低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
为了打消村民最后的顾虑,郭秀芬和另外4名“两委”班子成员都报名承包了蔬菜大棚。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村民们踊跃报名建棚。当年秋天,120栋温室大棚建成,并全部承包到户。
大棚落到户以后,郭秀芬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又投入到各项服务工作中:为种植户跑资金、调品种、抓销售……服务工作做到了家。产业效益要提高,必须形成规模效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爷陵村抓住棚菜产业不放松,年年发展不间断。
2004年秋天,做完手术仅20多天的郭秀芬不顾家人阻拦,起早贪黑地泡在建棚工地上,一连干了两个多星期。凭着这股子实干精神,王爷陵村的棚菜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越来越多的乡亲靠棚菜致富奔小康。到2008年末,王爷陵村已建成大棚1256栋,种植面积达2000亩。
工作做到户,化解大矛盾
2012年以后,王爷陵村的棚菜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棚内的土壤病菌残留多,病虫害多发,需更换土壤。二是竹木架构的棚型采光差、积温慢,不仅影响蔬菜的质量和产量,而且抵御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降低。
为了使棚菜产业摆脱困境,经过充分调研,村“两委”决定对棚区进行提质改建,可是资金从哪里来?郭秀芬和村主任兵分两路,她自己单枪匹马外出争取资金,村主任和其他村干部在村里搞资金自筹。经过3个多月的奔波,郭秀芬争取项目资金238万元,村民自筹资金111万元。2014年春节前夕,棚区提质所需资金总算有了眉目。4月中旬,棚区改建正式开工。
与棚区改建的同时,当地一家农业企业的一个项目也在村里落户,需要流转土地面积近3000亩,涉及316户农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极易引发矛盾,为此,村“两委”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几乎每户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家里都留下了郭秀芬的身影。两项工作同时推进,郭秀芬常常工作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一年下来,她的体重整整降了18斤。
2014年,是郭秀芬最为忙碌的一年,也是她最欣慰的一年。222栋新建的高标准温室大棚在上冻前都蒙上了棚膜,实现了当年改建,当年生产。土地流转也顺利完成,180名剩余劳力的再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也是从2014年起,王爷陵村的劳动力实现合理分流:三分之一的人从事棚菜生产,三分之一的人从事经商和外出务工,三分之一的人从事大田生产和畜牧养殖。
村民都有事做、有钱赚,矛盾自然就少了。村民们都说:“有郭书记引路,好日子指定有奔头!”
经过十多年发展,如今,王爷陵村的村民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也在村里的支持下开始了棚菜种植。2016年,王爷陵村年产蔬菜1776吨,总收入400万元,棚菜单项人均收入达到2352元,加上粮食生产、畜牧养殖和劳务经济的收入,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6万元。
“村民日子好过了,我就知足了。”郭秀芬欣慰地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