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起床吧!”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妈妈一大早招呼安安。
“不,我还想再睡一会儿。”
妈妈理解寒假期间安安可能不习惯早起,她过来帮孩子穿衣服。安安紧紧地裹住被子,嘴里发出不情愿的声音。妈妈一把拉开了被子,看着妈妈沉下来的脸,安安老老实实穿好了衣服、洗漱,接着又要玩一会儿才坐下来吃饭,吃了几口,又去做别的事情。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妈妈一次又一次把心里冒上来的火气强压下去,她不止一次地把安安拉回来,指着墙上的钟告诉安安,时间已经多么紧迫。然而,安安依旧是慢慢地吃,还不时地搞出一点小花样。
火终于压不住了:“上中班的小朋友,怎么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什么是时间?”
我记得第一次和安安讲到时间的时候,孩子瞪大的眼睛和疑惑的口气。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安安还小,我带着他去运河大桥上乘凉。去的时候,晚霞染红了西天,古老的运河和岸边的城市一片辉煌。安安玩疯了,拿着他的小汽车,在大桥宽阔的人行道上兴奋地来回奔跑。天渐渐黑了,人们也慢慢地散去,可安安就是不想回家。我急了,一把抓住他,大声地问:“你知道时间吗?”安安的反问却让我一时语塞,在孩子面前说话自己真得先想一想。
关于时间的问题我早就想对安安讲一讲了,记得那天我让安安看看天,安安说:“天是黑的。”我又问,我们刚才来的时候天是什么样的。安安回答:“是亮亮的。”我告诉孩子,我们一直都在桥上,我们站的地方没有变,天空为什么变黑了呢?因为时间变了。刚才的时间是出来,现在的时间是该回家了。
一段对话让安安静了下来,他肯定是感到累了,身体趴在我的身上说:“外公,抱我回家吧。”抱着他刚走一步,安安忽然问:“我们走一步路,时间是不是就过去了?”我说:“是呀。”他用手在我面前飞快地划了一下,说:“这么快,时间也过去了吗?”我再次肯定地说:“是呀!”安安来兴致了:“像火箭那么快,时间过去了吗?”我说:“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哪怕速度再快,都会有时间过去。”
隔几天的一个下午,安安吵着要到桥边的小广场去玩。广场上空无一人,只有广场的西侧有一小片树荫。烈日下安安也受不了,于是盼着太阳快快下山。我忽然想到时间问题,拿了一块小石头对安安说:“我们把这块石头放在树荫的尖尖上,过几分钟看看这个树荫会有什么变化。”一会儿,安安惊奇地发现,树荫超越了小石头。我们在前面又放上石块,过一会儿去看,这块又被树荫超越了。“知道吗,这是时间的脚步。”安安从未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喃喃地说:“时间过得好快呀。”
后来,我找到一个硬卡纸印制的时钟,反复教孩子认识钟点。应该说,在知识的层面,安安对时间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会在生活中自如地使用时间的概念。问题是,让安安真正信守对时间的承诺不容易。他讲好玩十分钟,时间到了,他会要求再玩一会儿。所以,孩子对时间有了一点认识,并不意味着就有时间观念。换一句话说,认识时间并不只是一个知识的问题。
安安有着急的时候吗?记得一次讲好转天坐船去公园玩沙子,这件事他牢牢地记住了。头天晚上他就早早地睡了,睡前还把挖沙的工具装在袋子里放在门边。第二天起来,穿衣、吃饭都不用你招呼。到出门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时间说:“离开船还有20分钟。”安安听我说时间,立刻紧张起来,撒腿就跑。其实,从家里到船码头,慢慢走也用不了10分钟,孩子把一件事当作自己的事,他就有了时间观念。
(作者系浙江省《家庭教育》杂志社原社长)
阅读点评
家庭教育需要有的放矢
□ 郝卫江
家庭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针对性强。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批量生产”,容易忽略孩子的个体差异。
不过,在家庭中,父母本身一个不留神而忽略了针对性教育的情形也不鲜见。文中妈妈对安安的批评,就是一个例子。在妈妈看来“上中班的小朋友,怎么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什么是时间?”原来安安还处于懵懵懂懂的年龄、浑然不知妈妈所说的时间究竟为何物!显然,孩子的所思所想与妈妈的批评指向完全对不上号。
外公的选择,与妈妈完全不同。
他会从“晚霞染红了西天”到“天渐渐黑了,人们也慢慢地散去”,通过抓住儿童对色彩非常敏感这一特性,让安安确切地看到天的变化,从而感知什么是时间。又通过把石头放在树荫下看有何变化的游戏,让安安进一步体会时间的真实所在。
再后来,外公把时间搬到了一个硬卡纸印制的时钟上,反复教安安认识钟点。即对安安的时间教育,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这当然还不够,外公深知“孩子对时间有了一点认识,并不意味着就有时间观念”。为此,外公再次通过玩沙子等游戏,让安安体会到守时的重要,从而让安安充分理解时间与自己的生活、习好息息相关。
在生活中,为什么总有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孩子总是把事情闷在心里”。读罢此文,我们是否可以从妈妈与安安关于时间的对话,到外公教育安安认识时间的故事里,获得一定的启发?家庭教育离不开有的放矢,且需要做到随时随地。否则,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针对性优势,岂不成了一句安慰自己的空话?
孩子心里有事不愿对我们实话实说,或许正是缘于我们想当然地对他们进行不切实际的批评教育甚至是指责。由于没能做到对症下药,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之门便被我们于无意之中关闭了。
如果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忽略了孩子的真情实感,想当然地就事论事,无论下多大的功夫,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