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6月2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科技新知 给太空添一双“慧眼” 将为肿瘤治疗提供有力工具 “民科”如何才能完成蜕变? 流言止 创意与发明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言止

阿司匹林粉末涂脸可美白?

流言

网传阿司匹林其实就是神奇的美白产品,只要把药片的粉末碾碎涂在脸上当面膜敷,就能美白皮肤。

真相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可以分解为水杨酸。水杨酸在接触皮肤以后,可以对多种组织产生作用。对于表皮层,水杨酸可以加速角质层代谢,同时,软化已有的角质层细胞,避免角质层过度堆积;对于皮脂腺,水杨酸可以清除堆积在皮脂腺开口处的死细胞,使皮脂腺排泄通畅;对于基底层,水杨酸可以抑制黑素的形成。

这样看来,阿司匹林的确能美白皮肤,但是浓度是个问题。总的来说,低浓度的水杨酸(0.5%~2%)对角质层形成有稳定作用,可以促进角质层生成;高浓度的水杨酸(5%以上)就变成了角质层杀手,可以迅速剥离角质层,严重时甚至可以引发大面积的表皮脱落。表皮一旦消失,皮肤的屏障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不但会引起疼痛、瘙痒,而且会使皮肤变得敏感,增加被日光晒伤的可能性。因此,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驻留类化妆品和淋洗类皮肤用品中,水杨酸的浓度不得超过2%。

市面上销售的阿司匹林,有50mg(即每片阿司匹林含有50mg乙酰水杨酸)、100mg、300mg等多种规格,浓度远大于安全剂量,直接磨粉涂脸,那是万万不可;即使自行调配水溶液,也不安全。

胎盘真的能治病?

流言

食用人类胎盘的做法在民间一直非常流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不少人将胎盘视为“补品”,甚至是“良药”。

真相

胎盘中的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都是蛋白质大分子,经过水煮或者焙干,原本的生物活性也就消失殆尽了。即使有一些大分子完好地被人吃到肚里,它们在胃肠里也几乎都会被消化水解,变成普通的氨基酸。雌激素、孕激素这样的小分子虽然相对容易幸存,但在健康状况下,机体本身就可以维持激素水平的平衡,人也不需要额外补充它们。

还有一种说法称,胎盘有益健康是因为其中富含铁,具有改善贫血的作用。胎盘中的血红素铁确实含量不少,不过其他肉类食物如猪肉、羊肉、牛肉等均有丰富的铁质,放着供应充足、卫生有保障的食物不吃而选胎盘补铁,也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

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人类胎盘属于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我们并不能保证它符合食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如果是通过私人倒卖获得的胎盘,其安全性更加缺乏保障。

有商家制造塑料大米?

流言

近来,两段小视频在微信中流传,并引起大量网友关注和转发。第一段视频中,一男子不断将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中,经过机器的多道工序,生产出一粒粒状似大米的白色固体。视频配有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第二段视频中,一女子将两碗米饭进行对比。该女子表示,其中一碗单价较低的米饭是真大米,而另一碗单价较高的米饭,捏起来手感更黏,吃完饭后会有米粒黏在碗底。她由此得出结论,这种大米是塑料做的。

真相

证明“塑料大米”是谣言的证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网传视频根本不是在制造“塑料大米”,而是塑料行业中一个最基本的塑料造粒过程。视频中所用的设备在塑料行业很常见,应该就是一台塑料造粒机。工厂把回收来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机,生产出再生塑料颗粒。这些颗粒是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储存、运输。

第二,在对“塑料大米”事件的调查过程中,塑料行业人士介绍,这类再生塑料颗粒的均价为每千克10元以上,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过5元。塑料颗粒生产成本比大米高多了,怎么会把塑料去替代假大米呢?

第三,经常烧饭做菜的人都知道,淘米时大米是沉在水底的。这是因为,大米的密度是1.67克/立方厘米,大于水1克/立方厘米的密度。网传视频中,所谓“塑料大米”的原料——塑料袋一般是用聚乙烯做的,这类塑料密度都小于1克/立方厘米。也就是说,如果是塑料做的,它将浮在水面上,很容易就被鉴别出来。

(选自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每月“科学”流言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