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流露是人性的本能,既非女性的专属,也非男性的禁区。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突破二元对立性别气质观念的藩篱,尽情享受生命的幸福与圆满。
■ 莫兰
父亲辞世已近12载,说起来再多的怨也该淡了,唯独一桩事并没有化烟而去。母亲这一辈子都不能原谅父亲的,不是他醉心事业,无暇顾家,而她是为这个家这一双儿女操碎了心,却得不到一句肯定,换不来一声“你辛苦了”。
父亲是那种老派男人,僵化守旧,虽出身农家,但莫家在苍梧县当地也是个大姓,宗族规矩颇有些讲究,受其影响,父亲很重视忠孝节义,信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那一套传统价值观。为人处世,他刚正不阿;为夫为父,他很大男子主义,待母亲尊重却不亲昵,待儿女严厉而少慈爱。他绝对是个尽职的丈夫和父亲,但很难称得上是个温暖的亲人。
母亲比父亲小11岁,长相酷似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芳,心灵手巧,能歌善舞,两条又粗又黑的大辫子甩起来青春扑你一脸。父亲忠厚老实,又讷于言,靠着写了N多封情书加上守株待兔式的“死缠烂打”,才俘获了母亲的芳心,很是得意,经常带着工友到母亲卖乐器的柜台前假装问这问那,就是为了显摆自己有能耐有福气。
及待进入婚姻,父亲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就暴露无遗了。他从不喊母亲的名字,更别说昵称了,实在躲不过去,就喊“老农”——母亲姓农。在跟外人介绍母亲时,他颇有点自得地称之为“家里的煮饭婆”,像是“贱内”“拙荆”的通俗版。母亲那时已是单位的会计科长,博览群书让她萌生了天然的女权意识,对此很是愠怒,正色道:“我不是煮饭婆,我有自己的工作!”父亲总是不以为然,依旧故我。
某天上午,母亲赶去上班,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喊我弟弟的名字,她心里直纳闷:小家伙一早就上学去了,怎么这会儿还有人喊他?扭头一看,跟父亲撞了个对脸儿。原来父亲不好意思当街喊母亲名字,竟然想出了这样一招儿来引起母亲的注意。此事令母亲很是生气,觉得自己很不被尊重。父亲呢,自知理亏,却抹不开面儿放不下架子道歉,只是默默地干活以示“赎罪”。
等到有了我和弟弟,父亲始终坚持“严父”的形象,对我们严加管教,连训斥带吓唬,封建大家长的派头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倒不是不爱我们,为了我青春期的叛逆他流过泪,因为弟弟撞破了头他心急如焚,每次我往家里打电话他总是一个箭步冲过去接,他从不舍得给自己花钱却对我们毫不吝啬,只是硬汉严父的自我形象要求把他架得下不来。他不允许自己软弱,不允许自己失去权威,不允许自己丧失“主心骨”地位及家庭控制权。
有一次,父亲傍晚下班回家,看到锅冷灶冷,母亲正在卧室的床上躺着。他特别不开眼地问了一句:“怎么今天没做饭?”母亲腾地坐了起来,委屈的眼泪吧嗒吧嗒直往下掉:“你怎么不问我怎么了?”父亲灰溜溜地问:“你怎么了?”母亲气不打一处来,扭头躺下不理他。我回到家一问,才知道母亲发烧了。
了解到事情的原委,我要父亲去向母亲赔不是,以缓和“双边矛盾”。父亲死活不肯去。我从房间撵到厨房,又撵到厕所,好话坏话说了一箩筐,最后直接把他拱进了卧室。只听得母亲一直在扔东西,他一直在捡,也不会服软说句软话。母亲心软,过一会儿也就原谅他了。当晚,母亲一整夜都在拉肚子,他搀扶着她跑了无数次厕所,眼圈都是黑的。他就是这样默默用行动来表现爱意,但母亲需要的却不止于此。
父亲长年住单位回不来,母亲对这个家的付出,明眼人都看在眼里,父亲心里也很有数,只是他从来不肯把感激宣之于口。有一回,他开心地告诉母亲:“今天有同事说我真有福气,媳妇那么年轻能干,儿女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真让人羡慕。”母亲却高兴不起来:“这事还要别人提醒?你今天才知道吗?”父亲被噎住了,悻悻地转身干活去了。
母亲后来背着父亲跟我哭诉,觉得特别委屈:“这些年为老莫家当牛做马,怎么连句肯定都得不到?”我只能安慰她:“父亲天生木讷,脾气又倔,不肯低头说软话,其实心里什么都明白。”但纵使举案齐眉,母亲到底意难平,直到父亲辞世多年仍无法释怀。
父亲其实是典型传统男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从小就被要求“好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可以软弱,要坚强,要勇敢,要成功,要心怀家国,要创出一番事业,切不可儿女情长。他们也希望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亲昵与幸福,也渴望享受儿女绕膝的满足与快乐,但世俗的小鞭子抽打着他们必须成功,多年来的硬汉教育也让他们不知道如何示弱,如何柔软,如何温情,性别气质建构的结果就是亲密关系无法亲密,家人不开心,自己也很痛苦。
真情流露是人性的本能,既非女性的专属,也非男性的禁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的《答客诮》于今天依然适用。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突破二元对立性别气质观念的藩篱,尽情享受生命的幸福与圆满。希望每一位父亲,都像超级暖男奶爸贝克·汉姆一样,怀着“回眸时看小於菟”的温情而不必自赧。